观课议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016年10月31日,我校年轻的地理教师梁倩倩先生开设公开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理组成员及三位校级领导参与听课,感受地理课堂的魅力。

内容摘要

梁倩倩授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高一新课,整节课教师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情景,情景衔接将各知识点巧妙地组合起来,学生全程热切地参与探究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等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优点 :

1.全课主要采用拟人化的情景教学,冰冷生硬的岩石在学生眼里已成为生动又亲切的 “小伙伴”,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活跃地参与知识的探究中。岩石的拟人化如下:

岩石姐妹:“如花似玉”——花岗岩和大理岩

岩石兄弟:玄武岩和花岗岩

由“内涵”的沉积岩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沉积岩——喀斯特地貌

汉白玉整容而成

花岗岩也想整容                                                  (林霞、潘晓敏)

2.知识点过渡自然,问题设计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探究。(颜婉馨)

3.资料丰富,图片生动,准备充分。

4.板书设计体现知识体系,突出要点,一目了然。                         (朱爱民)

5.适当调整了教材中知识点呈现次序,经过剪辑和重组,有利于学生认知。   (章巧玲)

6.教师教学语言生动,言简意赅,思路清晰,同时力求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师互动较多,教学效率较高。                                                             (叶林通)

7.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在探究地理问题中形成地理思维。                       (李彩林)

不足:  1.全课虽采用情景教学,但主题不够鲜明,各知识点主要并列呈现,缺乏线索串联。

2.知识点的细化上存在遗漏,如三大类岩石的典型岩石。               (林霞、潘晓敏)

3.拟人化设计中“岩石的妈”,其表述是否合理,有待斟酌。                 (吴丽琴)

4.全课内容详实,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总体不够,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表达。                                                  (谢恩奇)

简评

   全课设计新颖,内容详实,对课标和教材解读到位,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通过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拟人化处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全课知识间联系紧密,探究问题设计切入要点,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了严密的推理地理思维模式,但因时间紧张,教师给予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机会欠多,在个别知识的细化上欠深入。

观课议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第1张图片
评课议课现场
观课议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第2张图片
教学现场1
观课议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第3张图片
教学现场2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议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