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奇点临近,你将不是你

一、这是哪来的念想?

不小心在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听到这期“细思极恐系列 20170827”介绍《奇点临近》这本书,又惊又喜。幸好我之前对 KK 的《失控》和《必然》也有所听闻,对人工智能的一些现实讨论或机器人伦理等方面不是完全陌生,才算能勉强接得住这本书的内容。

书的作者是雷·库兹韦尔,“现今最伟大的发明家”,我没听说过,但他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永不满足的天才”,被《福布斯》杂志誉为“最终的思考机器”,被《Inc.》杂志称为“托马斯·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曾经获得3位总统嘉奖;比尔·盖茨认为他是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

书中有大量公式和理论推演等,讲述了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实现的算法、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我都说不上来名字的内容,幸好有沈攀在节目中解读了这本书,才让我这普通人接触到作者的伟大思想和强势预言。

是的,虽然我不很懂这些技术,但不妨碍我感知这份伟大、理解这个预言方向。

二、奇点临近是什么意思?

  • 书里说的奇点,是指人脑和芯片技术相结合的状态,代表人类和科技高度融合,人类成为生物和非生物组合的新物种。
  • “奇点临近”是说,我们很快将迎来“把人类的在意识和创造性上的智能优势,与 AI 在内存、速度、交换知识和信息的精确度、效率等优势相结合”的时代。而且这个“很快”,由于技术进化的速率远远超越了生物智能的进化速率,将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肉眼可见的未来!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示——信息技术增长和科技发展不再是线性速度(摩尔定律),而是指数型的迭代速度,过了曲线的拐点,加速的趋势便成为爆炸式了。
你可知道,奇点临近,你将不是你_第1张图片
  • 比如,2000-2016 年的 16 年的技术成就,已相当于 20 世纪整个100 年发展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我们的技术发展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每隔十年就会加倍!
  • 作者预言:
    2020 年,人类将通过逆向工程制作出人脑
    2030 年,智能计算机将超越人类
    2045 年,我们很多身体器官将被机器代替,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不复存在……
  • 作者把奇点的日期设置在 2045 年,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比文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高 10 亿倍!我甚至可以再扩大地设想,各项科技成果彼此间的交织和促进,简直会形成几何级的漫延!

三、因为切近自身而感受强烈

怎么说呢,对于日常上下班、起居饮食、读书旅行的平凡的我来说,书中描述的世界简直就是科幻大片!

不过,神奇却不是空穴来风,幻想又并非无中生有。——偏偏正是因为这份真实,以及与此时此刻的我们密切相关,才更加震撼到我。就好比,与孤岛鬼魂僵尸类的惊悚片相比,更摄人魂魄、无法自拔的是《贞子》这种现实场景中就能发生的惊悚故事。(哎呀为啥我这么胆小的人偏偏想起这样一个类比,写的我都怕了。)

科技趋势上我不在行,不在这里赘述书里所说的人类进化六个纪元的理论,而想说说,在我的理解力范围内,哪些预言的场景直击了我的神经:

比如,纳米机器人放入人体,与我们的生物神经结合,极大地创造虚拟现实,丰富人类的体验(包括给身体有残障病患的人带来自由体验)。还能模拟人类的情感,让人类在情绪和身体上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比如,未来的人类与计算机密切结合(人机智能),生物智能将进化为非生物智能,比现在的人类智能强大无数倍,人类文明也会以更加杰出的形式存在,相当于进化为新的物种。

比如,我们突破光速的限制,有超光速能力后,地球文明可以向宇宙其他星球传播智能,甚至与外星的高等生物结合,创造全新的智能,整个宇宙都将迎来新纪元。

所以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纯生物意义上的人类了;人类将可以存在于现实与虚幻、存在于肉体与机器、存在于物质与信息,其实也就是实现了不死的夙愿吧?

——这些想象,难道不令人既恐慌又掩不住地兴奋么?

四、一起来认真设想一把

如果你还没能从这些结论中很好地感同身受,作者预言到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场景也不少。就拿“GNR” 来说,它表示三种重叠进行的技术革命(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我们通过这样的技术革命,正在“创造”着人类自己的继承者。

这话怎么说?GNR这三个技术名词其实大众已不算陌生了呀。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我们还能远望到什么呢?下面我们说点身边可及、好理解好感受的:

  • 基因技术,将能够防止全部遗传病、消除癌细胞,损坏的器官可以自体生成,彻底解决食物危机(跳过动物的饲养和宰杀环节而直接生产鸡腿等肉品),用克隆技术复原已灭绝的物种等——这完全不是幻想,有些技术已经有所突破,作者预言的上述场景,也就5至10年即可实现!
  • 纳米技术,通过将物质分解到原子并精准地重新排列组合,可做到物质世界的重构,甚至生成新的物质。于是,资源和材料便不再是我们的制约因素了,比如沙子可以重组为电脑、草莓、木材,想制造行星大小的物质都行。成本?由于原子可得性非常强,等于到处都是资源,当然成本会非常便宜;能源的问题也可以类似解决,再不用担心。
  • 机器人技术,比如纳米机器人或芯片植入人脑,运算级别和学习能力大大加强,拿我们的科学家的大脑来说,其处理速度会加快 100 万倍;如果将机器人放入身体,用来代替生物细胞核并重构基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对已经衰老了的细胞,可以像现在每年体检一样,用纳米技术修复一下即可,于是满大街都是健康美丽的人们。

你觉得夸张和不敢相信?我一开始也是张大嘴巴惊呆了的。不过跟你说,这本书写于 2005 年,到现在的2018 年,当时作者预言的不少科技趋势是已应验了的,不容我们感情上不好接受。

比如“预言AI几年内将有重大突破”,音频解读举例了书中讲的多个人机大战中 AI最终战胜了人的真实事件。看到 AI 的进化趋势的同时,还看到 AI 竟然发展出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方式:

  • 现在的AI ,不仅仅能胜在算法的穷尽(在有限选择内的阿尔法狗围棋大战显示,人类最高水平的棋手在学了很短时间的AI 面前只相当于幼儿园水平),技术突破尤其体现在AI 进化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并开始有了策略(玩《星际争霸 2》的 AI 让人类高手在 10 分钟就败下来,而且 AI 在模仿学习和搜索之外,有了自我博弈的学习方式,还会使诈了)。
  • AI 之间的对话也发展出貌似 bug、实际是人类听不懂的他们自己的语言——这都说明 AI多多少少开始有意识了,甚至是具有情商

你还会说“机器就是机器,终究不会具有人性”么?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那些像人类而又超越人类的情形,我觉得真的会发生。

那,怎么实现?

作者写到,大脑的复杂性大约是基因组的 10 亿倍。即便在这量级巨大、难以捕捉确定性的脑部科学上,现在也已有方法去扫描人脑、模拟人脑的功能了,并预计2020 年可实现人脑的逆向工程。另外,机器与大脑接口的实验已成功(科学家把传感器放入猴脑,猴子通过思考就能控制一台机器),意味着我们在模拟大脑思考、及让大脑产生意识方面也指日可待。

这个音频我听了几遍了。每次听,从头到尾,我都被慌乱、兴奋和希望轮番笼罩。尽管未来的发展肯定会有诸多意料之外,但我们仍然可以相对合理地去想象,奇点来临之后,人类文明的延续方式将是人机文明(也就是说,未来的计算机就是人类,即便他们是非生物的形态)。

我很难不将书里描述的这个“未来”联系到自己身上,当成我们这一代在有生之年 就能肉眼可见的 爆炸性颠覆性的变革时代。奇点临近,也就二三十年左右的事儿,也许我们的孩子还没长大,世界就已经变了(我们还很可能不死了呢,至少也会有更多花样死法了吧,哈哈)。

那,连生命形态都发生转化了,进而可以想象,资源、制度、商业形式、甚至国家形式都会不再是现状,存在方式、规则、意义等,都翻天覆地的不一样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是彻底不同。

  • 比如,也许堵车的难题不再从交通管制或道路建设的角度去想办法,驾照也不是必会技能了吧?因为很快就无人驾驶或者个人交通工具不再是汽车了,最终人类移动方式还可能变为纳米或信息方式。
  • 比如,牙齿不整齐或近视眼,如果不严重的话就先别做矫正,因为过几年可能器官再生会很简单。
  • 比如,不再需要养殖动物来供给肉食,大工厂的纳米技术能直接生产鸡腿等现成的肉品;以后也许国家将没必要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大型工厂和企业。
  • 比如,突破光速的限制后,地球文明就会扩展到宇宙,发生更多生物融合、进化,和我们每天一起生活的不仅是人类和动物,还有外星生物与非生物,及各物种结合的下一代。

不行了,实在太疯狂,我的脑细胞被震死一大片。

五、还有别的可能吗?

这本书的观点和例证非常有说服力,对于我来说也非常新鲜,于是一开始的几天我都只沉浸其中。不过跳出科技发展的这个方面,我刚发现还可以有更多角度的预测和猜想:

一个忘记书名的心理科幻小说里设想,智能可以脱离“自我意识”而存在,也就是说,你可以“做的很好”,但你并不知道是“你”在做,“你”没有这个自我意识。还说,人的意识和情绪由于妨碍着智能的效率,而被认为是没用的、甚至可以被消灭的。

那么,这就在“人机智能”之外又多了“纯智能”的可能性。(其实,确实有一些 AI 工程师持有“情绪无用、是人类相对于机器更落后的重大弊病、应该被进化掉”的观点)

如果从正念的理念来看,人类文明可能会发生一个自我认知上的进化,从侧重“螺丝钉”的社会角色,转为更有创造力的唯一存在。那时候,人们不再以“我的工作如何、我的孩子怎样、我有车有房”等去定位一个人,不再有那么多的比较和外在的追逐,而能看到“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每一个人都能独特地感受这个世界并与之互动,解释权和评价体系完全在自己内心。

那么,人类文明就不是机器能取代的,机器依旧是我们的工具而已。这就从人的内心领域出发,设想了人类文明的又一种发展可能。

六、So what?

这几天我持续被书中描述的未来所刺激着,做什么都容易想到它,似乎一个挥之不去的大背景。好吧,即便我不关注人类文明的前景,仅作为个体,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在认为的意义、追求、选择和决策原则等。

这些对未来的预想,不管成真多少、偏差多少,这些高远的视角和已见的事实,都已经对我的价值观产生很大震动,当然会影响我每一个行动的决策。而且,就近在日常!这,才是真正触动我的地方。

比如,我最珍惜的人不在身边,要不要安排更多的见面?春天就是想晒太阳、睡懒觉,要不要那么克制?已经有过思考才确定的愿望清单或者 to do list,似乎又有了可以筛选的余地?向往某个城市的人文气氛和建筑,还要继续等“有空了再去”么?现在以为迟早要学会点做饭,但以后食物可能会变化、甚至人体供能方式已不是食物?

哪怕与朋友闲聊个家常,竟然也感觉很不一样了:A 朋友遗憾自己前年错过了一次买房机会,现在越来越买不起;B 朋友担心在外地工作的老公会有外遇;C 朋友诉苦说这两年工作都是追赶不断上涨的业绩标准,心好累,年纪不大白头发都出来了;D 朋友和相爱多年很不容易才在一起的老公似乎走到尽头,正在做婚姻咨询,很悲哀地发现俩人其实本不合适;E 朋友说有个很喜欢的音乐会开到自己城市了,但票价好贵不舍得去……

以前,我主要是听他们说,或陪着抱怨,或指出我能看到的其他角度,尤其是事情的转机或好处。现在的我还能给出一个放下困扰的终极高度——其实这些事情说大也不大,科技智能化那么快就到来,也许不再需要住在“房子”这个物体里、不再有这种生物性人类的音乐会体验、亲密关系及工作会改变形式和内涵、我们的健康也有新玩法呢……

——可见,有些是不能等,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没有你以为稳稳存在的、现在味道的那个“以后”;有些则是不需要了,因为以终为始地看,不再有当初认为的意义。现在何必那么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或着急赶路?

那,从今天开始,就来点转变吧!重新想一下,做什么或怎么做才是有意义的呢?

我想,最好的应对,就是将更多关注点从过去、将来、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上,转移到此时此地此人此事。也许就是简单地珍惜和享用好现在的每一个事物、体验和人际关系吧。

当然,依旧还是得远近兼顾,毕竟不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放纵自己,或发生“人没死,钱没了”的那种尴尬。我的打算是,并非完全放松瘫倒、干等奇点变革,只是增大“享受当下”的比重,减少“为长期收益努力”的比重,因为我的价值观微调为“更重视现在就能拥有的滋养”了嘛:)
多点和家人朋友的美妙时光,多点在兴趣爱好中拥有沉浸体验,继续确认自己的优势和喜好,多几次晒太阳不努力或睡懒觉的机会……
试行一个月,不知会有什么新感悟呢?

(没想到预言科技趋势的书,竟然绕回要活在当下的提醒上了,哈哈。)

八、额外收获的启发

1、关于人生的掌控感

彻底放弃想要掌控的念头,承认无常和失控本就是一种躲不过的必然。
大到不要再想“人类灭亡了怎么办”,人类文明本就是宇宙的一粒尘埃、一个过客;小到我们日常见到的那些不如意,什么情绪管理啊、还是没考上公务员啊、让伴侣永远爱自己啊……

宽宽心,就会发现,大把好时光可以享受呢:)

2、关于人生的意义

宇宙,“宇”代表无穷尽的时间,“宙”代表无穷尽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处在一个上下都够不着边界的虚无里。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就像一日蜉蝣,在短暂的生命里拼命拨弄自己的触角,想要留下一点什么存在过的痕迹——这可以说是一种最徒劳而又最浪漫的事情。这种徒劳的浪漫,最终是什么都剩不下,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只能是过程。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了吧。

(想起霍金说:“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一颗小行星上的高度发达的猴子,但我们却可以理解整个宇宙。正是这样,使我们特别。” ——是的,我用这篇文章来 mark 此时的自己也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可知道,奇点临近,你将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