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也是非常机缘巧合。是自己看的上一本书《创业史》(柳青著)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一个四人同学小群里聊天的时候,一个不错的同学说他目前正在看《大明王朝1566》,我随便问了下好看不,同学说挺好看的。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世家大族、贪官污吏等不顾百姓死活、兼并土地、欺上瞒下、横行枉法等,非常值得推荐。
知好友爱读书,每每推荐的读物都不会无的放矢,于是我就在kindle上买了一本来阅读。
阅读了不到5分钟,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给读完了。
本书大概是以严嵩的倒台为主要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吧:
1、开头:内阁和司礼监在家境暖房总结去年各项财务消耗、以及为下年度各大事宜做出预算计划,最终商议结果等待嘉靖帝批准。
冲突:去年国库严重亏损,下年各项开支预算也缺乏储备资金。总之一句话就是大明朝国库空了。面对这么一个难题,内阁和司礼监将会怎么解决呢?
解决方案:严嵩提出以浙江丝绸销往远洋而筹募金银,要想弥补亏空以及完成下年财务支撑,需要50万批丝绸卖往海外,而目前江南丝绸生产量远不及50万批。所以问题就来了,怎么样提高丝绸的生产总量?只能是提高蚕丝产量,要提高提高蚕丝产量就涉及到要求江浙老百姓将一半粮食种地改成蚕叶种地,由此奠定了来年的基本国策方向。
2、结尾
结尾处即了结海瑞犯上直谏事件、嘉靖皇帝驾崩、裕王继位(携海瑞同撵进宫),进宫参加百官朝拜而结束。
3、中间故事情节
1)内阁会同司礼监在嘉靖门口商谈弥补国库亏损问题,严嵩提出改稻为桑方略定位来年国策。
2)为防严党弄虚作假、贪墨枉法,世家大族勾结商人兼并土地,裕王系安排谭纶亲肤江浙影响胡宗宪站在大局立场为百姓挣命、与陛下谏言。
3)胡宗宪手下心腹杭州现任知府马宁远为逼迫百姓改稻为桑,正安排士兵以马蹋田毁坏百姓刚长出幼苗的庄稼地。齐大柱、戚继光出场。
4)胡宗宪给谭纶分析,不管他来与不来,自己都会给严嵩写信、给皇帝上表规劝、阻止或者分批实施江浙改稻为桑国策。
原因为何?只为胡宗宪看到江浙大势不可为此事,若强行推行此国策,则江浙三年内必乱。世家大族、巨富豪商必会趁机以此为借口低成本大量兼并百姓土地,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第一年有少许补偿不会有事,但是第二年、第三年百姓积蓄消耗殆尽,再也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必起暴乱。
暴乱若起,百姓处境只会更加糟糕,而大明朝也会因此雪上加霜愈加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胡宗宪因是此项国策的最高负责人,朝廷追究,必有牵连之过。
所以于公于私,自己都会为此事而向严嵩写信、向朝廷尚书。
但是谭纶来了,这事情反而更不好办了。只因谭纶这个人背后占的是裕王,其所代表的意义是裕王派系对江浙事务的干预,是裕王派系同严嵩派系在远离京城之外的一个角斗场。
这个时候的胡宗宪处境就相对比较尴尬了。若裕王系没到自己身边,自己不管对严嵩说什么意见,好的、怀的,顺耳的、逆耳的。严嵩总会认真考虑一二的,纵使不认同自己的意见,可也不会胡思乱想。
但是现在谭纶来了,裕王派系的人来了,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欲望是未来的储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论自己对其表现出来是何想法,自己表现出来也必须是恭敬有礼的。
现在裕王派系在自己身边,如果自己表现出反对或者抵抗严嵩政策的行为,就有可能被严嵩或者其身边的人解读为自己向裕王那边投诚,由此不但于事情无解,反而还会引起严嵩派系的反弹,使政策执行的更加糟糕,于百姓造成更大的上海,于危局当中的朝廷更添雪上加霜。
5)制造局接待外国丝绸商人,以成衣效果、未来远景勾起西洋丝绸商人对中国丝绸艺术的进一步认可和渴望。如此成功达到目的:签订50万批丝绸……万两的订单。
由此又带来两个情节的推进:
改稻为桑国策必须加紧时间推进;
江浙沿海倭寇今年必须进行大扫荡,以确保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稳定。
6)杨金水密谋何茂才、郑泌昌,为确保今年改稻为桑国策顺利推行,计划隐瞒胡宗宪利用马宁远毁堤淹田9个县,以让江浙第一大丝绸商人沈一石趁机廉价兼并水灾之下无以为生的灾民土地。
7)马宁远感念胡宗宪知遇提拔恩情,隐瞒胡宗宪实情下给其送人参补身体。
8)雨季来袭,河水涨潮,马宁远等人趁机毁堤。只差最后一部。
9)胡宗宪、谭纶觉察事情有异。会同戚继光连夜赶赴淳安县,同时派人查勘建德县等其余容易被水淹县城。
在淳安县为防止堤口崩塌,胡宗宪戚继光做出种种努力、种种牺牲,仍旧难以避免堤口崩塌之势。
无奈之下,为顾全大局,为了让更多的县城堤口安全,为了更多的百姓免受洪涝之灾。胡宗宪当即含泪决定在上游路段毁堤疏洪,命令手下毁掉了淳安县、建德县的堤口,以一个半县被淹的代价,拯救了其余七个半县百姓的身家性命和粮食安全。
10)巡抚衙门众人商议如何将灾情上报朝廷。
商议的目的是:1、不让此次事件影响大局稳定即少牵连人;2、牺牲少数人做替罪羊保全其他多数人、更高位的人;3、想办法救治灾情,不让灾情演变成暴乱。
如此默契之下,杭州知府马宁远、制造局杨金水干儿子、淳安县知府、建德县知府四人成为了实力肇事者的替罪羔羊。
商议结果让胡宗宪以封疆大吏之先斩后奏的权利先除掉了以上四人,再上书朝廷相关事宜。
11)胡宗宪回京述职谢罪。面见嘉靖之前想先去严府拜访对自己有知遇提拔之恩的严嵩,奈何严世蕃认定胡宗宪已经背弃其父而投诚了未来的储君裕王。因而迁怒于胡宗宪,隐瞒父亲而一再拒绝让胡宗宪进府。
12)胡宗宪朝见嘉靖皇帝。分析当前局势,亦不愿做小人抹黑严嵩。严嵩一时与胡宗宪生出嫌隙,掣肘胡宗宪总理江浙。拉低其职权,另其专心完成抗倭事宜。
13)翰林院高瀚文提出“以改兼济,两难自解”方略应对江浙灾情及朝廷任务。严世蕃怕江浙事情闹大,并以此为依据推荐相对清流一些的高瀚文出任杭州知府。临行前于严府送礼笼络。
14)裕王系阁员于伤心失望之下,生出放任破罐子破摔心态,以江浙乱局彻底暴露出来为代价打倒严党。
李妃出面以天下人之心为心,感动裕王和张居正等。
谭纶提议推荐海瑞、王用汲二人分别为淳安县令、建德县令,以制衡严嵩派系过于为所欲为,尽量保全两县百姓,安定地方。
15)胡宗宪驿站等候会见赴任路上杭州知府高瀚文,为其分析当前形式,若继续按照原有政策惯性前行,则会酿成什么样的危局,同时这个危局也会把高瀚文深陷其中。
分析出问题痛点之后,再给出相对损失最小的解决方案:
“以改兼济,两难自解”方略出自他手,由此出题人可以灵活利用解释权为百姓争取利益;
胡宗宪承诺将亲赴应天,请求应天知府赵贞吉借良疏困。
16)海瑞在海南日常家景画面展现。至孝以忘妻。
17)抗倭事宜初登场,倭寇来袭。
18)海瑞巡抚衙门相逢王用汲,一见如故相生佩。
19)高瀚文领衔海瑞王用汲政策落地讨论会上否认郑泌昌一干人等已经拟定好的执行条文。
20)为应付高瀚文强硬反对态度,郑泌昌、何茂才、沈一石商定由沈一石出面对高瀚文施加美人计。
21)文才雅士琴相谈,虽是对手亦向佩,芸娘貌美去凡尘,一首琴音天上来。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亦赴雅士心。
22)齐大柱杭州码头为淳安县灾民乡里凑钱买粮、运粮,臬司衙门蒋千户、徐千户射铳枪阻挠,欲以通倭罪逮捕齐大柱。
海瑞王用汲为正义呵忒臬司衙门。
23)以改兼济再讨论,高瀚文受威胁欲妥协,海瑞大义分析震醒他。仲有大义拒签字。
24)密室谋划治海瑞。私放倭寇设计陷害齐大柱通倭。
以此为由逼迫海瑞上任淳安县。如果海瑞回去后不杀齐大柱,则可以以此为由诬陷海瑞亦有通倭嫌疑,到时候可以以此为由拿下海瑞除掉眼中钉。如果海瑞杀了齐大柱等人,则会失去淳安县百姓的拥戴,届时何茂才他们还可以处于主动姿态。
25)海瑞到达淳安县,齐大柱等人正在等待处斩。这个时候海瑞做了两件事:
拖过时间过午时可不斩;
寻找此次按件的漏洞。1、没有相关按件任何记录,不符合《大明律》;2、杭州接到齐大柱通倭消息时间同实际淳安县到杭州时间段想矛盾。
由此二者暂押解齐大柱。
26)蒋千户徐千户为防事情泄密,想要杀齐大柱等人灭口。
首先逼迫王老头、衙门二把手签字留把柄。想要他们进大牢把海瑞骗出来。海瑞为防止齐大柱等人被杀人灭口,一直蹲守在大牢。
机智震服二人,命他们锁上牢门防止别人恶意闯进来。
27)胡宗宪应天借粮。赵贞吉圆滑不愿担责任一直拖延不肯借粮。
李时珍开借粮良方给胡宗宪治病,出难题尴尬赵贞吉。
胡宗宪终于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以统筹军粮为名义终于说动赵贞吉借粮。
28)高瀚文心急淳安县事儿,奈何护送自己的人马为郑泌昌他们的人,故意拖延时间赶赴淳安县。
谭纶率领胡宗宪人马路过,为高瀚文解围,二人一同奔赴淳安县。
29)沈一石筹备粮食,在杭州码头百船启发以制造局名义赶赴淳安县建德县。
30)淳安县制服海瑞计划失败,安排王茂才带人去淳安县带走监牢内曾经与他们密谋的倭寇,途中杀人灭口。以断掉跟随这条线查到上层。
31)补:杨金水私见高瀚文,拿出美人计陷害高瀚文所写字条,当面撕毁解除高瀚文担忧。表明宫里立场,并请高瀚文到淳安县后撕掉沈一石粮船上有关制造局的灯笼。
32)谭纶带人赶制淳安县,徐千户等人欲放火逼迫海瑞出来。
海瑞带领人马前往码头本想问罪沈一石。沈一石再放灯笼意思即可变更为制造局奉皇上旨意赈济灾民。
33)沈一石给杨金水解释自己打着制造局名义处置粮草事宜的前因后果,的获杨金水谅解。
34)谭纶为海瑞分析沈一石下场:抄家灭门。自古朝廷缺钱要么求之于百姓,要么求之于豪商巨富。如今江浙百姓已是索之不得,也只能寄希望于沈一石多年积累的家财。
35)朝廷旨意命高瀚文逮捕沈一石并抄墨其所有家财作为胡宗宪抗倭军需。
36)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在知府衙门看沈一石历年账册。
知道抄墨沈一石没有多少现金后,猜测朝廷必然会问罪江浙高官。
为应对朝廷问罪,他们施行了以下三个行为:1、销毁沈一石财务账册;2、找高瀚文做替罪羔羊;3、杨金水隐瞒二人把另一批沈一石账册送进宫里。
37)高瀚文押解军需见胡宗宪,胡宗宪认可高瀚文作为,为其指点道路:回去之后立刻找京城来的锦衣卫,让他们押解自己到京城赎罪。
38)调任赵贞吉为浙江巡抚,会同海瑞、王用汲为钦差大臣捉拿郑泌昌何茂才,审理江浙贪腐案。
39)海瑞两审郑泌昌、何茂才,掀起惊天大案
……
40)严嵩倒台。抄墨其党羽家产,为这1000多辆的进项应该怎么利用发现剧情。
……
41)嘉靖迁居新宫,要求群臣上贺表。海瑞春雷咋起,上荐嘉靖以求正君风、明臣职。
全书应该是以严嵩党派的倒台为主要故事线索,以海瑞直谏嘉靖帝为收尾。
媳妇儿的比喻:两头不讨好。
胡宗宪:宁愿不做名臣,也不要做小人
嘉靖:以一人而压制整个朝堂。
父子之情:多是父亲对孩子之爱,而不是孩子对父亲之爱。
裕王:心忧社稷,较为柔弱。
张居正:谋略过人
徐阶:以青词和实感取职于嘉靖。
写作的过程,果然是越写越疲惫。疲惫而生厌倦感。
上半场写的还相对比较满意,下半场就不行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