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读书笔记

                                              第二节  音乐教育


      商音乐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夏、商、西周三代的音乐教育制度在制度化形式方面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礼乐教育。从夏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如器乐、礼器)在葬墓中的配置来看,当时的礼乐活动相当发达。商代的“学”内容与占卜有关,商人敬神祈福都与“乐”有着紧密联系。

      西周的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为主体,“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史称“乐教”。当时的乐教概念并不同于今日的专业音乐教育,只是一个乐教机构,乐教活动皆由礼官担任。西周的礼乐教育行为具有理论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这是其历史特征。(摘自本书第二章P22)西周时期的学校已有完备的教育制度,分为国学、乡学两类。国学是为上层贵族子弟专门设立的,下分为大学与小学。周天子在宫中设大学,分五个部分组成,即“五学”: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管;东旭为学干戈羽龠乐舞之所,由乐师主管;瞽宗为学礼习乐之所,由礼官主管。”(摘自本书第二章P22)。属于国学的礼乐教育由春官宗伯掌管,其下属最主要的礼官是大司乐,其任务是培养担任国家礼仪活动官的“国子”。而春官宗伯则负责教习乐舞礼官,如大司乐、各类乐师、磬师等。乡学则是地方“治乡之教”的学校,教育对象就是普通的平民大众,以及未任官职的“国子”。

      西周的音乐教育有相当严格的实施制度,教学过程是根据四季循序渐进展开的。历史上对西周音乐教育贡献最大的是周公旦,他执政期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制作礼乐、倡导乐教,并开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西周的礼乐教育思想一是以教育为立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二是将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共构一体。西周乐教中最具权威性,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的音乐教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入乐诗歌总集《诗》,后被作为儒家实施教育的经典之本。(摘自本书第二章P23)

      感悟:从西周音乐教育较之现代音乐教学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所教授的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音乐,更像是一门综合艺术。《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韶》、《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西周时期的乐教内如上文所述容包含三个方面:第 一,乐德。道德的教育在西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道德、人伦、政治以及宗教思想的教育。第二,乐语。通过借古证今的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赋诗配乐、写作阅读的能力。第三,乐舞。乐舞的代表作即上文提到的《云门》《大韶》等, 通过乐舞的学习可以让受教育者缅怀先辈们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统一思想。 而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是将舞蹈、诗歌、绘画等做了细致划分,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教育, 它所涉猎的领域远不及西周乐教宽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