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说的好文字不是指好文章,是但就文字而言的。但这里我也不会指出具体的文字来做赏析,而是谈谈文字表达上的一些转变,以及我们现在好文字应该遵循哪些要素。
我读书时喜欢摘抄书中的我视为经典的语录,我觉得这些金句是作者智慧和才华最为凝练的体现。我收藏它们,如同拾起一个个坠落地上的珍珠。
在我阅读17-19世纪的作品时,屡有收获,但是在阅读比较现代的作品时,则相对收获较少。我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作家在文字表达方式上发生了改变。作家毛姆在他的写作年代,他就已经醒悟了这点。
在毛姆(1874年-1965年)作为读者的年代,文学作品对于作者在文字上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不但讲究词的准确、华丽,还有韵律上的要求。
毛姆一度为自己文字上表达不够丰富而苦恼,为此下了很多功夫,如阅读和背诵其他作家文采斐扬的作品,去大英博物馆做摘录以便镶嵌到自己的作品中,还反复阅读堪称最伟大的《圣经》作为借鉴。
但是毛姆最终没有用到这些材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很幸运,没找到什么机会用这些材料,它们还躺在那本旧笔记本中,为想写废话的人预备着。
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写得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好,但我认为经过努力,自己还是可以在写作方面达到天生缺陷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地步。我琢磨着,自己似乎应该将目标定在清晰、简洁和悦耳上,这三种特质是按照我归给它们的重要性依序排列的。——毛姆。
毛姆自称伟大作家二流中的一流。我觉得他对自己的定位倒是非常中肯,既有谦逊也有自信。此外还有两点,我对他特别崇拜,一是他读书之多令人咂舌,二是他有很好的鉴赏力。所以他的文学评论是很值得看的。
清晰、简洁和悦耳这是毛姆所持的依序,他的这一认知是具有前瞻性的。进入20世纪后,文学表达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对于写作者来说,表达自己的观念性的东西最为重要,文字上的美为次要。
这种转变也是时代发展下的结果。工业革命不断发展,让生产力大大提高,生活上的改变日新月异。人们既没有耐心去创作动辄百万字以上的作品,也没有耐心去读这些大部头。现在人能读《战争与和平》之类的读者显然很少了,能写出类似这样的鸿篇巨制的人不会再有了。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那些文学经典所代表的时代,的的确确翻篇了,就文字上来说,已然进入新的时代。
从中国自己的文学史,也能看出来。辛亥革命后,倡导白话文写作,文学上是要贴近大众,但是我们民国时期的文学家的文字都是功力深厚的,有着深厚的古学底蕴。
而近几十年出现的作家或作品就在文字上更为通俗简练,少用生僻词,少用成语,对话采用更加口语化。毋庸讳言,作家在文字上所花费的力气越来越少。
我这么说并不是表示反对,而是表示理解,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像17、18世纪作家们那样去写作。
现在写散文类文章是不讨好的,因为散文要想写得好,必然要文笔要足够细腻,精雕细琢才行。而作为读者,大部分阅读时追求的是娱乐性和知识性,能细嚼慢咽去品味文字之美的很少,读者都是一言不合就走人。
进入21世纪更是如此,我们现在都用“刷”来形容玩手机,追求的就是快。手机卡顿,网络信号不给力,就会让我们蹙眉。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反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切都要简明快,读者上网最大的目的就是冲着消遣来的,最好就是不需要咀嚼就能落肚子的。阅读对于我们太方便了,也就太随便了。
为了迎合这样的需求,阅读输送者们就把心思用在猎奇、骇人、恶俗上,结果我们的网络、影视剧充斥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垃圾。
我认为,娱乐是为了取悦大众的,而真正的文学应该取悦的是少数人。如果我的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眼下粉丝多少点赞多少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文学上的精简并不意味不讲究。毛姆给出他的写作原则清晰、简洁和悦耳,这是一种文字风格上的转变,而文学作品的核心情感和思想则在任何时代都是有要求的。
我这里抛开情感和思想不谈,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谈文字。文字上做到清晰、简洁并不简单,要做到悦耳更是难得。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能做到清晰、简洁就足够了。
我看到很多文章,能做到清晰,但是通常又显得啰嗦,不够简洁了。还有,这些文章之所以能称之为清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叙述的内容本身就不复杂,如果在阐述一种思想性或观念性较强的内容,能做到清晰恐怕就不容易了。
有些书我自己没看明白,我就会找别人的书评来。有时候就遇上这些情况,书评作者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词,或者语句不清,要不就是重复的话把作者夸一遍。与其读这样书评,还不如自己回头把原文再读上一遍。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什么叫什么叫清晰、简洁的文字,但是我不打算用毛姆的作品为例,毕竟他有些作品离他之前的时代还是太近了,我们不妨拉远一点来看。
海明威就是主张文字极简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几乎删掉所有的形容词,多余的副词,尽量只用名词跟动词,少数的冠词去组成一个一个句子。这些句子几乎都是短句,一个一个短句,精干、简短、强悍有力,就像作品里人物的气息一样。
海明威是一个在文字上肯下功夫的作家,他愿意花费巨力去找到合适的词。正是这种简约不简单的写作风格,才使得海明威成为很多作家们的老师。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表现出来的从容,让人根本不会相信他写作时费了什么力气。《米格尔街》中的文字再简单不过,对话都是没什么文化的街头闲汉们的语言。不只是对话部分,对话之外的文字,也都是简洁的风格,但是这种极简的文字让人感觉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因为特别喜欢,我多说一句。《B. 华兹华斯》是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篇,简单的语言把B·华兹华斯这个诗人写得动人惹泪。他不是文学上的诗人,他是生活中的诗人。
胡里奥·萨尔塔的小说天马行空,几乎触及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这是他备受推崇的最大原因。对于他的那些脑洞,能理解就让我觉得费力,另外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让特别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异常复杂的内涵,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这些大师们的作品被称为伟大,主要是因为他们作品反映的思想性。而作为载体的文字,它们做到清晰、简洁。因为不是用作者母语阅读,所以我感受不到那种悦耳,但是行文的流畅是感受得到的。
我想流畅是因为句子与句子之间合乎逻辑,文字和文字找到最好的搭档。简约不简单,这就是大师的功力。
在这几位大师的后面,谈论我自己的文字,要做到不自卑真是需要不要脸的精神。我自己的文字都是拖沓啰嗦得不行,我早就意识到这点,但是改进还需要假以时日。你看,要想作为写作者活着,就要学会自我安慰才行。
我觉得,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写写写是首先要做的,当你写作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了自觉性,进入删删删的阶段。那个阶段也许就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风格的阶段。我盼望着那个日子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