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5:12起床

我曾经很多次问过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今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可以一路过关斩将做个学霸考取名牌学校最后奔向北大清华哈佛耶鲁,还是做一个健康正直、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并拥有终身学习的驱动力、可以自己有能力获得幸福的孩子?我想,毫无疑问,是后者。(网友)

想通了,看透心,人就能心平气和;然后,与孩子相处就能客观、理性、温和、坚定,就能少作孽,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设置路障。

家庭教育,哪里有什么诀窍?哪里有什么快捷方式?

家长作为人类之一员,活出“人样”来就行了。这叫其身正,不令而行。

再者,平视孩子,少犯错。孩子则能自由成长,快乐向上;然后,孩子也活出“人样”了。

孽障在于急于求成、越俎代庖。

二、开读美国舍弗尔《究竟为何在人世 人智学生命历程研究》(1-39)

但我一直相信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人有成长、改变的可能性。到10岁时,我已经努力读完了图书馆儿童部的所有传记类的书籍。我很困惑人为什么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我又想,如果我处在他们那种情况下,我会这样做,而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后来,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儿童发展的理论,甚至是关于成人生命阶段的思想。我读了很多书,观察周围的人,也观察自己;后来我开始教授关于人类发展和个人传记的课程和开办工作坊。

在我60岁出头的时候,生活似乎突然崩溃。我感到生命的很多层面正在土崩瓦解,突然间不再是地平线上玫瑰色的感觉,而是迷失、悲伤、背叛和孤独。难道我所有关于人类发展的美好想法,仅仅只是美好想法,而空乏可持续的、支持性的现实?难道这些美好的想法就不重要?难道人类真的仅仅只是DNA的受害者,或教育、社会环境的受害者?我很沮丧,但……我无法忽视内心一个小小而持久的声音,它在呼唤着我去直面这些新的挑战,去深处于这种新的悲伤,并穿越它去更深入地探索我长久珍视的思想。当意识到我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简单的自我合理化,或沉溺于自怨自艾之中,渐渐地,我开始重新审视。现在,我可以穿越悲伤,而朝向生命的整体性。当“人类发展是一段漫长之旅”的想法再一次占据了我的心,那么,即使是这些痛苦的曲折,也开始提供新的有意义的可能性。

我所有探索的潜在理念是——当时那个小女孩知道是真的——我们不只活一世生命,而是一次又一次来到地球,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练习和学习,通过许多世的生命,成长得更加完整。我的信仰是,作为人类我们正在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向宇宙贡献什么。我谨慎地使用了“信仰”这个词,它指的不是一些教条或信条,也不是一些我遵守的制度化观念。我也可以将之称为“信念”,是因为“轮回”这个概念深植我心。但这不是我能证明的,我也不觉得证明它是我应该做的。我并未期待所有读者都与我的想法一致,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对各种可能性的开放,并愿意和我一起来看尘世生命“拼图”的不同碎片。

物质身体是如何为我们的尘世经历提供了神奇的容器,有其现实法则,它能做出令人惊叹的详尽解释。心魂及其是如何被环境因素所形塑,也存在现实法则。生物学和心理学正在进行的研究,更多地揭示出我们身体的构成和灵魂的组成。但在物质身体中,和通过心魂体验而生活着的是永恒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我也可以称之为高层自我;为了迈向全人的演进之旅,它需要——事实上已经在——组织这个身体和心魂的构成中发挥着作用。在一生中,我逐渐与自己已经设定好、并付诸行动的发展意图相遇。我不仅仅只是自己身体、或家庭、或经历的受害者。我也许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与生命中所做的事情相遇,但问题是,我能否接纳人生挑战,它们属于我,是为我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有意图的和有意义的机遇。

我们遇到的人和重复出现的人生课题,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和悲伤,但在深层的方面,它们就是我要遇到的。然而,我如何应对呈现在我面前的人和事,就不是既定了的;这就是我尘世的功课,是我去学习和完善自我的机会,是我给自己走向自由的邀请。

当然,有很多人不想成为或不珍视他们认为自己成为的样子。他们看不到生命经历中的意义。然后太容易陷入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咎于童年的剥夺、学校教育的弊端,粗暴的父母、配偶对自己的不幸福的忽视、或者缺乏控制。是的,这些经验在我们不断演变的习惯和自我感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只是这些事件的受害者吗?是否可能是在我游走于各世生命之间的智慧里,我有勇气知道是我需要一位爱挑剔的、冷酷的母亲来唤起我深深的同情与更强的自我意识?是否可能在我的挣扎中找到属于我的功课,这是我来尘世要做的一部分?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简单,而且你肯定打算有漠不关心的父母,与我们知道的孩子需要的一切背道而驰。然而,找到你珍视的自己身上一直在发展的某种品质,然后在你的生命历程里跟随它。可能一路走来你将经历一些也许在那时你没有察觉到它是积极的事情,但是它为你能够成为的人搭建了舞台。

自古以来,智慧的追随者们都被告诫要“认识自我”。这对现在的我们意味着什么?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我们的物质身体和身体的祖先的奇妙信息,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把心魂经历的很多深入和重要的方面带入意识,社会科学提供的关于我们文化行为和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线索;但在21世纪作为一个人类存在意味着什么,所有的这些都没有给我们一个鲜活的、整合性的、发展的图景。对我来说,这个问题,要求我们也要关注人的灵性,我称之为永恒的或更高的“自我”。在我们身上,这种人类的灵性正在一个成为“自我”的漫长旅程中。她也有祖先,但她不是我们能够从过去的族谱中能找到的。

男女两性的先天规定性特征,有其利,也有其弊。例如,我们可以说滋养的行为养育了生命,但它如果太多也可以扼杀生命。接纳——另一种我们认为女性具有的品质——可以是可怜的被动,也可以是主动的接纳。扩散的意思常常被列为女性的特征,这是一种同时注意到各种维度或需求的能力。一方面这有助于想象和直觉,当然还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但在极端的形式中,它显现为散乱或思想不集中。

洞察力、线性思维、智性、逻辑和聚焦,这些都是男性特征的明显表达。辨别力也是一个必要的男性特征能力,但它有可能会造成排斥和伤害。男性特征可以统筹管理和引领方向——通过深思熟虑的承担责任,或采用暴力——行使对物质世界的主宰权。

男性大脑比一般的女性大脑重百分之十一至十一;但在某些区域,如与感情和表达相关的深层边缘系统,在女性大脑中占比例相应较大。与数学能力相关的区域,在男性大脑中显得更大些。男人往往更擅长用左半球处理事情,这个区域是属于逻辑、理性思维的;而女人均衡的使用左右半球,且有一个更大的胼胝体,它对左右半球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男人在语言方面主要使用左半球,而女人还是两边都使用。女性倾向于用语言来共享亲密,提供支持,建立共识和社区;而男性更有可能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或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而说话。

通常男性的物质身体比女性更强壮;然而,女性的疼痛忍耐力,例如在分娩中,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她以太体力量的象征吗?此外,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这是男性的生命力在起作用?女性的物质身体比男性更柔软和善于接受(甚至可以说更脆弱)。我们一贯很片面的男性文化通常不会把脆弱性看作一种有价值的品质,它经常被贬低为女性化。然而,很多女人已经开始珍视她们自己的这个方面,认识的脆弱性让生命得以前进;如果没有开放、对已经存在事物的让步,新的事物就不会被接纳。男性艺术家对他的缪斯的开放,或男性科学家对一个新发现的开放,是否可以是一种接受灵感、带来事物新生的内在脆弱性的画面?是否可以是一种女性以太力活动的形象?

我们经常会给男性或女性特质贴上标签,但每个女人和男人都会找到他(她)自己对两者交织、动态平衡的方式。一种情境要求,我必须清晰、准确,有逻辑;另一种情境需要我连接、倾听和去感受他人现实状况的能力。如果作为女人我只有女性特征,或作为男人我只有男性特征,那么我就是一个片面的人,只能有限地去理解他人。

三、继续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249-276)

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很自由,因为我做的都是我想做的事。今天不想做可以明天再做。我没有上司,我就是我自己生命的老板,我保持了我的自由,我也一直为我的自由而奋斗。

要想在工作中,有心流的体验,一要具备知足常乐的心态;二要使工作像游戏。比如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即时回馈。

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他们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使自我变得更强大。这么一来,工作变得充满乐趣,投注了精神能量,再怎么不堪工作也乐在其中。

一个人每周中处于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映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经常感受心流的人较易感觉坚强、活跃、有创造力、专注、进取。但出乎意料的是,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缺少在休闲时发生。

我们厌恶工作,喜欢休闲,尽管休闲并不如工作带给我们的心流为多。这并非源自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观,以及在他观念里工作与目标的关系。

如果我们认为把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工作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充其量只能实现别人的目标;投注在这样的工作上的时间,是从我们一生应有的时间中压榨出来的。很多人常把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事,一项外界强加的负担,一种生命的债务。因此,尽管工作体验偶尔是积极的,但他们仍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对他们的长期目标并没有什么贡献。

虽然一般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的一刻,准备好好享用辛苦挣来的闲暇,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更讽刺的是,工作的乐趣比闲暇更多,因为工作有类似心理活动的内在目标、回馈、游戏规则与挑战,能使人投入,全神贯注,浑然忘我;然而闲暇就没有结构可言,必须花更多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产生乐趣的形式。需要技巧的嗜好、设定目标与范畴的习惯、个人的兴趣以及内心的自我纪律,都有助于实现闲暇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一个再创造的机会。但大致而言, 一般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

不断兴起的休闲事业,以用富于乐趣的体验填满空间、时间为宗旨。然而大多数人不但没有善用生理与心理资源体会心流,反而花许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观赏知名运动好手在大体育场的表演。我们并不创作音乐,而听身价数百万美元的歌手的白金唱片;我们不从事艺术创作,只会对拍卖会场上喊的最高价的名画赞叹不已;我们也不肯冒险贯彻自己的信念,只会花每天几个小时,看演员在虚拟的情境中,假扮出生入死。

这种替代的参与方式,至少暂时粉饰了浪费时间的空洞感。但是跟投注在真实挑战上的专注相比,它实在太薄弱了。从技巧的运用中产生的心流体验,会带来成长;纯属被动的娱乐背后,什么也没有。全人类加起来,我们每年浪费了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意识,这么大的能量本来可以用来完成更复杂的目标,带动乐趣横生的成长,现在却浪费在模拟现实的刺激追求上。大众休闲、大众文化,甚至包括所谓上流文化在内,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例如炫耀个人的地位)才赢得消极的注意,成为心灵的“寄生虫”。它们吸收精神能量,却没能提供实质的力量作为报酬,只是突然使我们变得比原来更疲倦、更沮丧而已。

除非一个人能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否则注定会感到失望。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他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用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布莱特比尔写道: “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四、暑假课程备课

狗(专题阅读)

纳米与制造业,

纳米武器

通过燃烧得到的力(选自《力学原来这么有趣》)

能力的差距(脑科学 男女有别)

越运动,大脑越聪明(选自《让大脑自由 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

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选自《让大脑自由 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