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三角

卡普曼三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這個遊戲三角,上演這個戲劇的目的很簡單,為了滿足小我被愛、被需要、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當這出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痛苦的強迫性重覆,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而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小我運作機制中

最普遍的三種形式,通過卡普曼三角,

我們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我們的小我

是如何在我們無意識時帶走我們的。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

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

【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

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卡普曼三角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

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

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

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而這種三角戲劇有以下三個特徴:

1、當迫害者過分地攻擊、指責,受害者過於接受攻擊和譴責,

援助者過於熱心地幫助解救被害者的時候,

心理戲劇便開始,這些行為便成為戲劇的內容。

2、在很多情況下,心理戲劇是隨著

三個人的角色的變換往下進展的。

3、戲劇的當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再起作用,

從角色中脫離出來的話,這場戲劇便可自行中止了。

對每個人來講,夫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

父母關系中都可以發現這三種角色的影子和作用力。

其實就算是在一個單一事件中,

這樣的角色扮演場景也同樣存在。

比如說,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場景:

你下班後接到先生電話,說要和幾個朋友吃飯,不回家了。

你想到有幾張折價卷快要到期了,

就說去商場買些東西,不去了。

晚上九點多,你提著重重的一堆東西走出商場,

給先生電話,想問他能不能來接你。

聽電話裏傳出的聲音,那邊正喝得酣暢,顯然是接不了你。

這時,天正下著雨,一時很難打到車,站在蒙蒙細雨中,

你真是一會兒生氣他為什麽喝酒不能來接你,

一會兒又氣自己為什麽這麽多年就是不肯自己開車。

在這種種惡劣的心情中,折磨了自己一個多小時,

直到上了一輛計程車。

計程車向前開著,車廂裏很安靜,

你突然意識到類似的事情似乎發生了好幾次。

比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時間在那個商場周圍根本叫不到車,

可是還是這個時間去了這個商場,這樣折騰已經好幾回了。

明明知道老公晚上會喝酒,接不了我,

可還是抱著幻想給他打電話,這種情況也已經好幾回了。

明明知道這樣做是自找麻煩,知道還是這麽去做,

不是自討苦吃嗎?

在這件事情當中,當你很辛苦地提著一堆東西,

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時一樣來接你,

這時老公就被你當成那個幻想中的【拯救者】。

而當他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來時,先是失望,繼而生氣,

瞬間你就變成了受害者;而他在卡普曼三角戲劇中

頓時變成了害得你這麽沮喪這麽生氣的【迫害者】。

設想,接下來,如果回到家你繼續指責你老公,

你就變成了一個【迫害者】;他如果很無辜很內疚,

你可能又會感到過份而安慰他,

搖身一變,你成了【拯救者】,

而當他是一個受我情緒失控影響的【受害者】。

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

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

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

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

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三角模式中所處的角色,

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

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

而發生轉變。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

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系就變了。

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根本不值得生那麽大的氣,

那是因為當時的你已經不自由主地深深陷入了

這個【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的三角戲劇中

而無法覺察和自拔。

在這個遊戲中,你既是一個受害者,又是一個迫害者,

還是一個拯救者。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並沒有別人,

只有我自己,沒有什麽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心理戲劇在雨中上演。

如果你已經覺察到了這個遊戲和自己角色的不停轉換,

心情也就很自然地恢復了平靜,而從這場戲中抽身出來,

不再繼續。

這個三角遊戲,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內心上演,

但是沒有人能夠察覺我們可以同時身兼多職——變幻莫測,

樂此不疲,上演著生活中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感受到

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一種或兩種角色,

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比如陷入種種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

比如有拯救者情結的各種類型的助人者,

比如動輒就指責抱怨要求別人的壓迫者。

只有當我們明白其實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三個角色

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遊戲,

減少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這個遊戲三角,

上演這個戲劇的目的很簡單,為了滿足小我被愛、被需要、

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當這出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

一種痛苦的強迫性重覆,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而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又如,在追尋心靈成長的道路上,

很多人經常會有一種“法執”的傾向,

就是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

希望大家都能採納。這時,你就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然而,在《金剛經》中佛陀已經強調過,應該無四相,

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其實對於修行者或普通人,無四相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覺察內心的小我,別去扮演【拯救者】:

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無我相);

不要覺得對方是需要拯救的(無人相),

不要覺得眾生是低下的(無眾生相),

不要覺得拯救別人會讓自己得到什麽(無壽者相)。

人生如戲,只不過這戲劇是出演在我們不知道的內心世界中。

作為普通人,常常不自由主地過度入戲,

或被各種關係卷入到他人的悲情戲劇中。

我們要能夠了解自己內心上演的種種無意識的戲劇,

有能力從自己或他人的戲劇中走出來,

否則,就會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負面情緒的溫床。

轉至悟 空 心 靈 花 園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普曼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