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刘润老师:武汉疫情牵系着每每个人,无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转刘润老师:

大家从惊讶到刷屏,从旁观到深陷,从不信到恐慌,从愤怒到帮助,不过一周的间。 

这一周,全国的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武汉;

无数的企业、个人,捐款捐物;

孩子在家里教父母如何戴口罩;

段子手在网上给大家减压。

这一周,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无比闪耀。 

大年初一,我从深圳卫视的《知识春晚》回到上海,就洗了个开水澡,像死猪一样窝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 

我取消了大年初六即将出发的,陪同24位企业家前往印度的,“问道全球”的游学之旅。虽然我动用了很多的资源,才把我想看的很多领域都安排好。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我取消了印度回来当天,陪同另外24位企业家前往青岛的,“问道中国”的参访之旅。虽然这次海尔特别为我们准备了,不公开接待参访的无人工厂。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这段时间,哪里也不去。待在家里最安全。

对自己安全,也是对别人安全。

中国人终于有这么一次机会,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刷刷新闻,就是为国做贡献了。

以不参与的方式参与,以没有存在感的方式存在,这是我们的价值。

但是,不在武汉、不在医院,不在一线,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心系前线的,远程参与者? 

我有几个小建议分享给大家。

因为我们都是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信息的接受者,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几件事情,才能帮忙不添乱。

— 1 —

事实VS.观点

我们从互联网上接受的信息,有两种:事实,和观点。 

什么是事实?

今天天气很热,是事实吗?不是。今天31℃,这才是事实。

而热不热,这是观点。 

小区楼下来了一辆救护车,这是事实。天啊,一定是发现感染者了!这是观点。但这人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了。

如果因此草木皆兵,打电话给政府大吵大闹,要求给全小区消毒,将会大量浪费本已不够用的医疗资源。 

三个人在医院过道上躺着,这是事实。天啊,三具尸体无人收走!这是观点。

最后确认,他们只是在输液。

这样造谣传谣,不但无济于事,还会造成民众恐慌,和对政府、医院的不信任,甚至让一些患者不敢去医院,影响救治。 

我们都是远离现场的人。我们都是戴着一副“恐慌”甚至“愤怒”的眼镜,看新闻的人。

因此,我们常常能从一件普通的事实中,读出恐慌,传播愤怒。 

但是,这其实是比“肺炎疫情”更严重的“舆论疫情”。

蔓延的谣言,会给本已严峻的疫情防控,增加更大的难度。 

做好一名帮忙不添乱的远程参与者的第一步,就是运用自己宝贵的判断力,不要传播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

— 2 —

武汉人VS.传播者

一些群里在弥漫一种情绪,武汉人就是毒人。不在武汉的武汉人,似乎就是行走的僵尸。 

有的小区不让武汉人进入,有的酒店不让武汉人入住。甚至有人打电话给市长热线,要求不让武汉人进城。

武汉人,这个地域标签,开始受到歧视。 

武汉人,和全国人,有什么区别?

你不是刚在朋友圈发过“加油武汉”吗?

你不是刚在微博上转过“武汉人挺住,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吗? 

前往过武汉的人,有更大概率是病毒携带者。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坏人”,这只代表他们是“不幸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帮助。 

让“无家可归”的武汉人,“无处可去”,不但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给他们在伤口上再施加伤害,更对疫情防控不利。 

一些城市,开始为武汉人设定专门的入住酒店。

这才是“加油武汉”,“武汉人挺住,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那你不是开酒店的呢?

那你至少可以做的,是在微信群里聊天时,留些口德,不要把武汉人当做行走的僵尸一样抨击。 

记着,这个群里,很可能还有你前几天称兄道弟的武汉好朋友。 

他们,不等于传播者。

他们,也没有原罪。

— 3 —

影响圈VS.关注圈

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然后每天刷新闻。越刷越焦虑。 

为什么?

因为你看到的,容易传播的,都是负面新闻。

都是那些让你害怕,但你无能为力的事情。 

那怎么办?

少关注你改变不了的事情(关注圈),多关注你能影响、你能改变的事情(影响圈)。 

比如,少关注那些某某小区又有人被感染了的消息。多关注,他就好了吗?

这你影响不了、改变不了。

除了在朋友圈骂两句,“这些人,得了病也不去医院,害了多少人”,你什么也影响不了。 

那怎么办? 

不要出门。出门戴口罩,回来洗手。做好这些,其实你什么都不用怕。

然后,帮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学会正确戴口罩、洗手的方法。

这才是你能影响、你能改变的。 

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 

看到武汉的医生没防护服了。你发朋友圈大骂医院领导。这样医院领导就下台了吗?

就算下台了,防护服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你的关注,什么都影响不了。 

那怎么办? 

如果你正好有资源,就寄一些防护服给武汉。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没有防护服资源呢?

每看到一次这样的新闻,每一次想骂人,就捐100元给武汉官方账号。

这100元,就当是买了一件防护服,送给那个需要的医生。 

如果你说100元对你太多了,那就捐10元。

就当买了一盒医用口罩,保护了一位医生,或者是一位病人。 

把每一个关注,变为实实在在的影响。

— 4 —

情绪VS.行动

人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驾驭情绪。但是疫情来的时候,情绪常常在驾驭我们。 

那怎么办? 

《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陈海贤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是“课题分离”理论的提出者),在他的心理咨询室里有个三棱柱,三个面分别写着: 

我很可怜

别人很可恶

我怎么办?

很多人面对问题,心中都是情绪: 

春节我计划带女朋友回家呢,去不了了,真可怜;

年后的市场活动办不了了,真倒霉;

都怪那些吃野味的人,这些人太可恶了;

早期那些领导都干什么去了,太不负责任了。

但是,这些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只有第三面棱镜上的问题:怎么办? 

只有“怎么办”,能把情绪,转化为行动。 

比如,年后问道全球(印度)、问道中国(青岛)取消了,怎么办?

那就利用着天赐的十几天,把一直拖欠的新书书稿写完吧。 

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早上8:30进书房,22:30离开。写书。 

如果年后无法正常上班,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现在是时候把注意力,从情绪里抽离,放在你的员工身上了。 

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去买到防护物资?

你购买口罩、消毒酒精的时候,有没有帮他们多买一些?

你的员工中,有武汉籍的吗?

他需要什么帮助,你问过他吗? 

这就是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现在是时候把注意力,从情绪里抽离,放在计划年后的在家办公问题了。 

年后如果在家办公,怎么操作,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的同时,不降低工作效率?

要不要设立一个早、晚汇报制度?

如何把重要文件与大家协同分享?

要不要买一些视频会议的服务,代替现场开会?

要不要把月度目标,拆解为每天的任务? 

这就是怎么办。

最后的话

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创业的头8天,每天都是举步维艰。 

今天的疫情,可能是你创业路上,一个未来想起来,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

所有伟大的百年企业,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你只不过才经历一次“在家办公”。 

在这次危机中,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公司。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武汉人与传播者,区分影响圈与关注圈,区分情绪与行动。把这当成是一次修炼。 

等到春暖花开,你会发现,当大家刚刚从悲观中醒来时,你自己和你的公司,早已抢跑了一大段路。 

祝福武汉。

祝福你。

祝福每一个积极面对,把危机变成转机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刘润老师:武汉疫情牵系着每每个人,无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