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真的知道你为什么要做你所做的事吗?眼见真的为凭吗?
Petter Johansson是一位认知科学的副教授,他今天想要来和我们分享,为什么我们常常认为富人应该多缴税? 人们为什么买最新的iPhone?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现在的合作伙伴?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下是他在TED的分享!
Petter Johansson 表示,我们常常会思考刚刚所提到的问题,如果有人问我们why? 我们也会说出自己自以为的答案,但真的是这样吗?
Ex: 有人问你为何要喜爱乔治克鲁尼给汤姆汉克斯时, 你回答是因为由于他对环境的关注,这是真的吗?由于我们的主观性的本质, 实际上很难证明人们对自己是错的。
他表示自己是一名实验心理学家,他在实验室中一直试图解决刚刚所提出的问题。所以,他想要创造一些实验 ,来挑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无论他们看起来多么确定。
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人们何时对自己有错, 即使他们自己不知道。
2.两个不同的实验,却有着相同的结果…
实验一 :提供两个人的照片,给受测者选择一张,拿到之后说出问甚么喜欢这张照片!
实验顺序与流程,请参考上方照片的标注顺序
标注1:他请一位女性实验者,拿出了两张人物相片,并请她选择自己比较喜欢 的那张相片,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标注2:女性实验者思考后,选择左边的照片!
标注3:在女性实验者所看的范围,将左边的牌拿给她 (但在过程中已经不是原本实验者选的牌了)
标示4:女性实验者拿到牌后,告知Petter Johansson为什么喜欢这张牌的原因 (但过程中并没有察觉到,并不是她之前所指定的牌)
最后他告诉女性实验者,过程中他有换牌,实验者都不敢相信…
Petter Johansson告诉我们,换牌的秘诀是在是每只手都有两张牌, 当他将其中一张牌交给他们时, 黑色的一种消失在桌子上的黑色表面上。
实验二 :提供一份选举投票意向问卷调查,随机询问受访者,并请受访者填完后,进行分享为什么他会这样填写!:
标示1:随机找路上的受访者,询问有关他对于即将到来的选举,请他针对个人投票的意向,填写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标示2:受访者在填写的过程中,提供问卷者自己本身也填写该问卷,只不过是故意和受访者填写的答案相反,提供问卷者的问卷本身是一张便利贴标示3:当受访者完成问卷时,提供问卷者已经趁机将原本的问卷掉包,贴上刚刚自己填写的问卷答案
标示4:逐条询问受访者,为什么会这样填写,受访者侃侃而谈,殊不知答案已被掉包….
等他们解释完自己的想法后,调查者会请它们再补填他们的投票意向。你知道发生甚么事情吗?
实验中有10个参与者,他的投票意向从原本A派改为B派,原本为B派的人改为选择A派!
19位从明确投票意图 变为不确定,有些从不确定变成清晰的投票意图, 然后有一些参与者始终不确定。
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甚么呢?
我们自以为的自我认知,其实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解释
也就是每当我们自己做了一个选择后, 如果有人问到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只是在尝试着解释时,尽可能多地理解它。
他提醒我们,要注意如果有人透过引导式的问题来问我们时,如果我们没有思考背后目的,很可能就落入了有心人的引导中而不自知…
但换角度来思考,就是我们也可以比照办理,我们有机会可以改变他人的观点
所以他告诉我们,最后的结论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并不了解自己。 或者至少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好。
我们常说凡事情无法无法事事先知先觉,也要做到后知后觉,千万不要不知不觉…被人卖掉了,还在帮人家数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