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是掏空了中国人的胃和情感。对于海漂们来说,熟悉的家乡味道,热恋的各地小吃,你我自儿时起便熟悉的味道和记忆,连同潜伏多年的思乡情感,全部翻江倒海,一一倾倒了出来。谈吃,是一个微妙,细碎,却又丰富的事。
带榨菜的中国人
上月接待一个来英国参观的艺术家,发现她一个有趣的习惯,不管去哪个餐馆,她一定随身带点国内的辣酱,榨菜之类的,用来佐餐。这个习惯有点逗。
这让我想起一位旅途中的伙伴:芳,一个来英国短暂停留一年的研究生。我们的旅行相当愉快,可是吃东西却很麻烦,她是非中餐不吃,这可让我头大。我们去的都是英国小镇小村,要寻中餐,谈何容易。还好,我随身带着几包方便面,偶尔也能凑合过去。
每个刚到英国的人,大概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煎熬期:食物怎么也吃不惯。国内丰富的菜式,味道丰厚,哪里是这简单的三明治,薯条炸鱼可以媲美的?我刚来英国读研那一年,同学们很热衷于课后相约一起午餐,聚在一起閒聊,学校,功课,时事,八卦,什么都扯,当然午餐也无非是咖啡,三明治了。当时我固执的落单了,谁要吃那冷冰冰的三明治?一定是回家吃热饭菜,暖乎乎的,给自己在这大冷天里增加点热量吧。不过,也因此错过了和同学建立关系,商讨学习的机会。胃重要,还是功课、社交重要,我承认当年做得比较失败,选择了最本能的需要:吃。如果还可以重来,我肯定会选择随大家吃三明治。毕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互相商讨学业,建立伙伴关係,更为重要。肚子,委屈也就委屈了吧。
对于和吃的抗争,每个刚来英国的人应该都会经历一段不小的波折,吃着英国本地乏味的食物,硬撑着,扛不住了就呼朋唤友一起下馆子,大快朵颐慰劳自己一番,然后默默的拿起锅铲,网上找着菜谱,算了,还是自己下厨吧。不管过去是否曾经做过饭,还是没做过饭,都得硬着头皮上了,胡乱翻炒,炖煮,加上各色酱料,也能凑合着吃,时间久了,各自的厨艺增长迅速,令自己都刮目相看。这不知道是不是也算留学海外的收获之一?
在英国能吃到什么?
英国人常常自嘲是食物最乏味的国家。招牌菜炸鱼和薯条,英式早餐,还有点名声的就是Sunday Roast和Yorkshire Pudding了,花样不多,味道简单直白。我大概是用了一年才适应吃这些食物,不过,一旦吃习惯了,英国特色也成了另一种风味,偶尔还要吃一吃,温习一下。可见习惯这东西真是可怕,从接受,认同,到想念,所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很久,很快它就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奶酪也吃出了甜头,蔬菜也常常生着吃,炸薯条肥硕芳香,还有其它如喝加奶加糖的英式红茶,饭后再来一份甜点等等西式习惯,都一一被收拢过来。
和英国人谈吃,他们也会特别自豪的发来另一番妙论,“ 我们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你看在这里可以吃到各国食物,从中东到中国,欧洲到南美,各国餐馆应有尽有。” 言下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的就是收纳,何必自己发愁自创一套食物烹饪方法呢?不过英国餐馆的多样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伦敦。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的奉献对他国食物的赞美和热爱,问起他们最爱的菜式,答案会是印度菜,日本菜,中国菜等等,并附上热情洋溢之词,让你难以怀疑其诚意。
这种包容也会体现在英国超市的食物供应上面,品种也是常常不局限于本国。其他不说,在中国食物方面,除了一些酱料,蔬菜之外,连猪脚,鱼头,鸡爪这些英国人根本不吃的食物都可以买到,算是比较贴心了。
也难怪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人被培养成了实实在在的“吃货”,他国的食物要吃,本国的食物当然不会放过。有些时候,食物还是打开人际关係的一扇门,毕竟,说起中国食物,哪个老外不流口水呢?
包子“外交”
包子是伦敦某位资深中文老师的一柄温柔利器。
来英国数10年,她一路打拼,旗下的中文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她本人在圈内人缘也颇好。每次由她组织的节庆活动或者讲座,总有一样少不了:包子。她专门找人手工做的大包子,馅料齐全,荤素搭配,用保鲜袋封起,方便易取,热腾腾,香喷喷。活动结束后,一众人等大口咬着包子,热火朝天的讨论,场景看起来颇为有趣,也颇为熟悉,彷彿感觉回到了国内。能在伦敦吃到手工做的包子,真香啊。
有一次国内某公司高管应邀发表演讲,会后照例供应包子。他赞不绝口,连连说这大概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包子!——这包子应该没什么特殊,只是他出差到了英国,不期然吃到了这香喷喷的包子,嘴里品尝的和内心思念的相逢在一起,使这味道独特而难忘吧。
另外一个朋友和包子的故事也很有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给英国男友几个包子,男友则发明了一种新吃法:烤包子。蒸好的包子放在烤箱里,烤到表皮焦黄,咬下去香脆,中间馅料松软,确实是另一种味道。男友觉得味道难忘,便在FACEBOOK上炫耀:你看,我吃到了最大的DUMPLING(饺子),次日他便带着烤包子去办公室招摇去了,遂引来无数好评加追捧,和好奇:此等美味,好似在中餐馆没吃过。我朋友知道后非常不屑,“这有什么,中国美食多了去了,包子只不过是最普通的街头小食。” 从此,包子的名声开始传开,除了她常常赠送英国朋友包子之外,还会组织去一些地道的中餐馆吃饭,她的这些英国朋友慢慢认识到:中国美食不仅仅只有Dim sum(点心,指港式茶点), sweet sour ribs(酸甜排骨), 和炒面炒饭等。中国的菜系就有八大呢,旗下各类各式的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慢慢去找餐馆发现吧。
据最新消息说,她居然已经成功的让凤爪在几位英国女性朋友间流行,理由是“ 这是多数中国女性的最爱,它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可以增加皮肤弹性。”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广告,我也知道不管英国女性怎么吃凤爪,因为先天基因原因,她们的肤质还是赶不上咱们亚洲人,但是,美食美味,你我共享,饕餮当下,有何之错呢?
吃什么,如何吃,吃得好不好,每个人在海外的体会各不相同。但是说到底,不管外面食物如何之丰富美味,你心深处最念念不忘的也许还是地道的家乡菜吧?只是人在海外,这滋味沉淀出了另一种味道。曾有一回国度假的朋友跟我们抱怨食物过于丰盛,居然想念英国的简单素食。被我们一顿痛扁: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么?扁虽扁,我们却似乎也能有些体会:美味虽好,天天享用,也会乏味;热闹虽好,天天折腾,只怕也想寻求一个人猫在国外的清静。在海外的生活,除却浮华,艰苦自立,虽然有无数苦处,但却也好似那吃沙拉吃乏味食物的苦日子,日子久了,却也吃出澹澹甜味。
我们大概还得这样继续下去,在这片新的地方寻觅各类新式食物,也一遍遍的寻找和复制思念中的家乡味道。新鲜和怀旧一体,东方和西方一味,熬成的滋味,也只有你我各自细细品尝了。
2012年6月,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