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化过程

2016年,我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概念,出自郑也夫先生的《文明是副产品》。这个概念叫做“互驯”。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小麦可以说是这个世界最为成功的物种,它们这个物种通过人类的饲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是,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如今科技大爆发,我们的世界又迎来了一个神奇的物种——手机,到底是我们驯化了手机为我们所用,还是手机驯化了我们——《娱乐至死》?

郑也夫先生回忆,他游历时曾经见到过一个农场主,养了一头牛。场主就抱怨说,“我现在已经被这头牛给绑架了,每天不得不好好地伺候它,喂食、挤牛奶、甚至洗澡,快救救我吧。”到底是他驯服了牛,还是牛驯服了他?

诚然,我们会发现并老实地承认,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这样的“被驯化”。比如小两口之间吵架,闹得不可开交,而真到分开的时候,又特别地想念对方,没有他/她的日子会很难过,这其实就是“被驯化”的结果。

中国有句老话,人磨墨,墨磨人。我们磨墨的过程就是被墨驯化的过程,我们写字的过程就是被笔驯化的过程,所以,写得一手好字,并不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结果,而是你被笔和墨驯化的结果。

有没有注意到,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脱离舒适区,到达学习区的过程。

前些年有研究称,关于高考状元为何没有在诺贝尔奖诸多领域有所建树,而成绩平庸、却在未来有所成就的人数比高考状元在未来有所成就的人数要高得多。论述其症结就在于高中的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在舒适区享受愉悦。

学生以考试为目的,进行大量的训练,诱惑他们进入舒适区,考试也就得心应手。而真正步入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他们无法调适到学习区,也就说明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会学习。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被驯化。

我很反对这种生存在学校教育当中的义务教育形式,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形式却是没有人提出质疑的。原因或许在于教育本身就是自上而下的,人类天生具备奴性,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教育。而那些通过阅读、模仿、实践和互助来学习的形式,我们不会把它们称为“教育”。

这就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形式探索。或者不应该称为探索,自下而上是一种自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底层演化过程。《自下而上》这本书就告诉我们这一演化的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毫不遮掩他的野心,从文明到经济,从道德到法律,从婚姻到互联网,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非出自有意的设计。这和郑也夫先生的《文明是副产品》有着同样的演变哲韵。

——互训反映出演化的逻辑。

为何经过人类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种种文明、科技、甚至生命都反过来驯化了人类呢?也许正因为一切改变力量都源自暗流涌动的底层自发,正因为是自发演化,才可能被驯化。

相反,我们可以想见,那些神创论者无论如何都不会承认这点,上帝会被他创造出来的人类所驯化?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的荒诞与不敢想象。

再回到学习,学习之路充满未知,当我们遇到了“不确定”,我们会下意识的躲回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愉悦”。因为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舒适区之外,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无法成长。

会学习的人,都是主动学习那些自己不会的东西。会阅读的人,都是找那些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书来读。

同样,就好比从理论上学习骑自行车,是无法真正学会的。学生们靠沉浸式学习掌握一门外语,而语法训练是无法让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我们就是不肯正视现实:学习一门语言的唯一办法是自下而上地学。

所以,按照互训即演化的角度来看,学习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化过程。当你步入学习区,从低阶上到高阶的时候,便会生发出一种在舒适区无法体验到的快感,这种快感称之为“有趣”或“刺激”。

有趣是一种与复杂、新奇和不确定性相关很高的情绪,可以说,这种带有刺激感、带有征服感的情绪是进入学习区这一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有趣从来都是需要拥有挑战的勇气,它要与未来的不确定作斗争。所以,学习从来不舒服,兴趣也从来不舒服,在进步的路上永远品尝着那一份艰难。而考试文化只能望其项背,远远达不到学习的那份优越感、使命感和精英意识。

相信那种不断被驯化的、不断提升生命境界的快感,将是一种坚实的、有质量的、有过程的成长体验。学习的真相是——真正在学习的人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

当绝大部分人躺在舒适区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时,而这一小部分人在自发的演化过程中越走越远。他们不断学会勉强自己,学会找不自在,让自己在不舒适的学习区中被驯化、被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