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现在,从洞穴到公寓别墅,建筑在岁月的打磨下,早已发生了多重性的改变。西方建筑,东方建筑,中西结合的建筑等等一系列的建筑形态,组成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
如果从建筑内核角度来探讨哪种建筑更适合生活,那么很多东西都应该回归到人,通过分析人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来选择建筑本身的性能。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嘈杂的居住环境,紧凑的活动空间,高额的物业管理费,这些“城市症”让人们开始渴望避世,想要回归家园。
比起城市里的公寓别墅,农家小院虽然不华丽,但却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说到农家小院,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不知道你的家乡小院是什么样的?小编的家乡小院就像一组边塞密码,既可以破解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也可以从中解读出当地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许你不相信,但如果你去过新疆,你一定会明白的。
然而今天小编要讲的不是新疆,而是布依族的家园——南龙古寨。
南龙古寨,被布依族称为中国另一个“布达拉宫”。是贵州西南部一个典型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这里仅有百余户人,虽然人口很少,但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临湖而居的生活环境,让人恨不得从此定居于此。
居住在南龙古寨的布依族,沿袭着最古老的传统布依风俗,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这里所提到的“干栏”式房屋就是“吊脚楼”。这种建筑通常是在陡处坡地处栽几根木桩,上用厚实的木坊与木板铺成平台,再于其上立柱建房。因其底层主柱与上层主桩互不连通,属两个建筑实体,故称为“干栏”式建筑。后因其形状与傣族竹楼相似,所以被称为“吊脚楼”。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曰 ‘干阑’……”。吊脚楼作为布依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技艺被国家列入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对于砖木结构或钢混结构的房屋,这种传统吊脚楼完全契合了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和人为习惯。它的空间布局和穿斗式结构常常被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可见吊脚楼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建造吊脚楼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因材制宜,通常建造吊脚楼的木材以枫香、杉木为主。根据三柱落地一担瓜、二柱落地两担瓜、七柱落地两担瓜,房高一丈六八或一丈八八的标准去建造。如,建造一栋二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要52根柱子,40个担瓜,93根椽子和4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
吊脚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头。那么底层的木柱如何防潮防腐?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最底层的楼柱被雨水或牲畜粪便侵蚀而发霉腐朽,布依族在建造之前都会在底部垫上2.5尺高的石头,以便于隔绝底层潮湿环境。如果条件允许,还有一些人会在木柱的底段刷上一层防腐防潮的涂料。
说到建造房屋,布依族在建房前还要请当地摩公观地形、看门向、定吉日,祈求消灾避邪,六畜兴旺之后,才能开始建房举行上梁仪式。
传统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一楼不砌墙,以木柱为栅栏,用于养殖牲畜,存放农具;二楼用于居住;三楼用于存放粮食、杂物或织布机。而中堂,常常被作为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火塘位于大门内一侧,一般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家庭议事才用。
吊脚楼的屋侧是用毛竹搭设的阳台,与楼面相通,可供人们吃饭、乘凉,晾晒粮食和布料,同时还可以当作客厅或小院。
据说南龙古寨现有的148栋民宅是按照八卦阵的方式分布的,每个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外人进入便会迷失方向,有人说这种建筑格局是在神的启示下建成的,能去驱除灾祸,保佑家人。对此,我们一无所知,全凭猜测。
如今的布依族民居已有一些改为砖木结构或钢混结构的房屋。像这样保留下来的传统吊脚楼已经为数不多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座古老村寨才显得更加特别。加之360多棵盘根错节、奇崎虬劲的参天古榕环抱着村寨,让来过这里的人都流连忘返。
南龙古寨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建筑人,还是非建筑人,来于此,观其景,想必都会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不管是这里的民风民俗,还是建筑景观......
最后我想说,和城市里的现代建筑相比,传统建筑虽然没有那么多智能化的服务功能,但却呈现出了建筑最本质的一面。那就是建筑本身的性能除了满足生活,更多的是寄托情感。没有情感的建筑只是空穴,如果回归0,建筑应该是我们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