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心里苦,因为它们吃的并不好

在IUCN名录中,灵长类(这里泛指非人灵长类)是哺乳动物中最濒危的类群,在500多种灵长类中,接近一半灵长类都处于极濒危,濒危以及易危地位。

灵长类动物生活在大森林中,以果实、叶子、花等为主要食物,也有昆虫以及哺乳动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猴子在森叶食堂中,喜爱的就是红花绿叶,成熟的果实。但是要想吃的好,猴子们并不容易,心里有苦说不出。

从目前对大多数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来看,灵长类的取食非常广泛,包括了果实、树叶、嫩芽、花和花蜜、种子、附生植物以及小动物。每种灵长类从栖息地直接获得的食物从几十种到上百种。这些食物差异很大,从营养成分到供应时间,从处理方式到代谢途径,从产量到位置分布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猴子要想吃的好,需要首先解决2个问题。

  • 怎么样才算吃的好?
  • 如何才能吃的好?

第一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除非猴子自己开口,其实我们并不了解猴子到底想怎么吃才算吃的好,所以只能揣测。科学家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专一对多样?果实对叶子?猴子吃那么多种食物是被迫选择还是主动求变?一叶两花三果的搭配满足了猴子什么样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有了一些答案,比如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了叶食性食物选择与食物资源中的蛋白质—纤维比例相关;和叶子中的毒素含量有关;而果食性的选择受到食物资源本身的限制更大,尤其是果实可得性的季节性变化和猴子对果实的喜爱程度。这一点在大多数研究中都得到检验证明,假设这个答案就是确定的了,也就是说在森林中各类食物的搭配组合都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满足某个营养水平的搭配。猴子自己也很清楚需要实现这一目的。那么怎么实现呢?

森叶食堂只提供地点,没有菜单和原料,需要猴子自己发掘寻找,甚至尝试开发新的食物。猴子有了选择权,也有了压力和风险。森林里不都是爱吃的东西,要想吃的不差,除了花时间等还得冒风险找。所以,猴子的觅食伴随着时间成本和风险代价。爱吃的果实属于季节性供应,果子要挑成熟的,一年限时1个月,还需要多吃多跑多寻找,有时要走很远的路;不爱吃的叶子很多,全年大部分时间不间断供应,但是叶子有毒素,所以只能挑新生的,还只能吃嫩的部分(减少摄取有毒成分);开花的季节要吃花,花要挑有蜜的;脂肪要动手抓,抓别的动物的同时还不能让自己被抓去当晚餐;在有的地方下雪了没果子怎么办,吃些干叶子、硬种子、松罗忍一个冬天,少吃少动少消耗,来年开春再期盼一个丰收年。可以说猴子的舌尖生活相当艰难,为了在大森林里生存,猴子进化出不同的食性特征,灵活的觅食策略,以及需要一个发达的大脑记住好吃的食物在哪里。

然而,猴子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森林里的多样性是食物的来源,再聪明的猴子也无法在荒漠般的纯林里生存,而当下,这确实我们看到的现实问题,栖息地退化已经使猴子被迫选择低质量食物,我们当然可以从行为上解释为一种适应性,但这个适应性的底线也已经初露端倪。

猴子心里苦,因为它们吃的并不好。我们可以帮助它们,因为它们的现在也许就是我们的未来,食物是无可取代的,食物来自于生物多样性,人类的生存并没有离开生物多样性,就像猴子无法离开森林。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事情帮助栖息地恢复,再靠它们在里面幸福地维持下去呢。

话说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关心猴子吃的好不好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猴子心里苦,因为它们吃的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