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途 | 北京四合院的半日闲暇


渔途杏园活动视频

晨露摔在青石板地面上,晨是北京的晨。

阳光正好,云聚,有风。杏园里的祥和像是在预备着什么。

杏园藏在老北京的胡同儿里。胡同原为蒙古语,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星罗棋布,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杏园所在的胡同儿,名叫豆腐池。

只为一应邀的相聚,食客们早起动身,在北京的老胡同儿间穿针引线。北京的胡同儿大部分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近千年来,围绕在紫禁城周围,目睹着城市的变迁、衰败、繁荣和昌盛。

如今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恐怕唯有在胡同儿中才能间或感到安逸悠闲,无论朝代更迭,我自洒脱依旧,寒来暑往生活气息浓郁如常。

胡同儿间难总辨方向,怕是命途亦有个性,有感于时代变化,不忍世人将其忘却,所以刻意将人引进胡同儿继而迷失方向,让后人多些时间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食客们也纷纷陷入这“善意的陷阱”,姗姗来迟。

临近中午,陆续到齐。

寒暄过后,食材就端上桌来。白菜、韭菜、猪肉、大葱、鸡蛋……全是些做饺馅的料。摆在桌上,都反射着微微的光,却已途经味蕾在食客们的胃里预演了一番。

于是身影开始忙起来,却不是饿,只能归功于对美食的喜爱。如今哪有那么多饿的时候?若是人生因为饿才去吃东西,那多没意思。

洗菜、切菜、剁馅、搅拌、包饺子,样样齐活儿,小院子里找不出一只闲暇的手来。大小不一的饺子很快铺满了桌子,饺馅却还剩了不少。

下锅,煮饺子。香味终于不留余力的散发出来。第一碗饺子出锅,摆在桌上也没人动——果真,真正的食客对美食的喜好绝不局限于“吃”上。

第三碗第四碗饺子也出锅了,笑得如花的姑娘终于忍不住尝了鲜。大家便也都不藏着掖着,洗净了碗筷,纷涌而至。

倒是饺子包的痛快,吃的也痛快,树荫与屋檐的夹角刚刚挪了半寸,桌上已不复来时的整齐。“肴亥既尽,杯盘狼藉”。食客们满身菜香的收拾残局,又把笑声沿着青石板送到胡同儿口去。

云起,云收。

“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午间的钟鼓楼安静的挺立着,院子里亦热闹不再。看书的看书、私语的私语,又都纷纷抵不住夏日午后的恬静,挨个在靠椅上眯上了眼。美味都有些意犹未尽之感,遂跟着困意一同徉进了梦乡。

等陆续醒来,这美味似乎已在意识里慵懒的逗留了一圈,令人欲罢不能,要不怎么都伸伸懒腰、挺挺腰板,个个精神百倍起来了呢?

大家不愿散去,便又凑到刚刚吃饭的桌上,玩玩当下流行的纸牌游戏,说说玩笑话,再聊聊文学和民谣。聊的是林海音、老舍、沈从文,唱的是胡德夫、赵已然、鲍勃迪伦……

树荫盖过食客们的肩头,车马声远远传来。云也乖巧,阳光也不淘气,钟鼓楼上的鼓声错落有致,胡同儿们偷偷把过客身上的尘埃埋进青石板的间隙。一壶清茶分作六杯,各自抿一小口后,又立马融到隽永的氛围中。屋檐、飞脚、门栏,眼里所见的都是迷离;清风袭来,将发梢轻捋。风没打扰你,你也没打扰风。

此刻是身在北京的胡同,北京的胡同儿包围着你。开裂的门逢、残缺的花墙、摇扇的老妪;花钵、水缸、扫把;瓦片风、树、阳光……往事不可回,来者犹可追。恍惚间,时间似静止,又似扭转,食客们且不问“今夕是何年”,也不知“身在何方”,着力沉默,肆意心扉。

云从北边散去,只可间或窥见。院里的人,恍若又历经一番美梦。终醒,起身,作别。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院子恢复了往常的静谧,等待着下一批匆匆过客。

如你常忆起这安好的日子,胡同儿也不会把你忘却。那隔扇上烙着的树荫、青石板间的绿苔、屋檐下的风铃都是印证。

如果你也曾有幸在胡同儿里迷失方向,老北京胡同儿的古韵怕已不知觉的融入身体里,转悠、触摸、迷失……可究竟是你身在胡同儿中,还是胡同儿落在人之中,已毋需深究。

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渔途∣知行路上 遇见你

渔途 | 北京四合院的半日闲暇_第1张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渔途 | 北京四合院的半日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