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

有了意识以来,生活中充满了自己不能把握的、能把握的、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事情。成功了,以为已经懂得了这件事物的本质,实际上只把握了初级的套路。失败了,稍有血性的人,才会去努力深究其失败本源。

万物有本,追本溯源,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孔大圣人如此“随心所欲”,但是,可以慢慢循其本,不被表面上的路径限制更多的可能性。

现身说法谈个事例,工作上的事。

所处部门平时需要报审合同,当然,也有相应的审核部门,所以作为一个法律门外汉,合同经常被提出一堆意见然后打回修改,简直是家常便饭。

某天,报审的合同在同事看来,是有些许问题的,因为不符合一直以来的“规矩”。在经过了对合同文本的深入研究,发现仅仅是不同的理解方式,造成不一样的表达,但是并不影响结果和造成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经询问,这“规矩”仅仅是约定俗成,而不是触及法律底线,或者打破公司制度。

最后,在懂得了背后逻辑之后,在据理力争之下,顺利地推进了工作的进展。

不怕突如其来的意外,最怕的就是“家常便饭”四字背后的麻痹意识,把部门工作以外的范畴,全部排除在自己的学习范围之外。虽是门外汉,但是我却做到了比专业人士更深入地理解,看出了“规矩”的不牢靠性,并且提出了质疑。并且意识到主动承担打破“规矩”的风险,才能更快速推进工作的进展。

问:倘若,抱着麻痹意识,我会怎么做?

答:老老实实按照要求修改,重新提交流程。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

很多时候,做事会有上述问答的情况,并且给自己冠上“配合工作、理解对方”的高帽。实则是惰于思考,囿于他人的“语言陈述”,而不是“深入思考”后的结果。

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_第1张图片

1、被“隐含假设”限制

惯性思维,之所以称为“惯性”,是因为思维的走向已经没有了动力,是沿着既有的路径前行,没有思考过“其他的可能性”。被“隐含假设”限制,就是所说的“思维惯性”---基于过往的经验判断当下事物的“最优”发展方向。

是的,倘若我以“惯性思维”去对待报审合同这件事,我会告诉自己,“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什么,规矩是没办法打破的,是不应该打破的”。这其中的“隐含假设”就是,对方比我们专业,对方是不可能出错。而就是这种全盘接收、不加筛选的思维,会不断让我们丧失了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丧失对事物的深入思考,而这,就是毒害“思考”的最佳途径。

怎么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免受毒害呢?

2、深入思考—把握事物本质

开启思考的大门,首先要打破“隐含假设”的限制:

①找出各种隐含假设;
②分析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
③筛除不合理的隐含假设,从而给自己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

照着“惯性思维”做事,效率低点,但是很安全,不用打破和形成新的看法与做事路径,这很简单,这种选择也是人的本性。但,人的进步不就是从不断突破而来吗?

深入思考事物本质,才能够从原则上更好地把握,这大概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换句话说,就是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主线,剩下的“规矩”等等,可以打破,可以建立;就比如一棵树有了树干,枝叶仅仅在其树干上随意生长而已。

3、自信承担打破“规矩”的风险

这个社会是高度协作的社会,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规矩,而一般人不会去尝试打破其他人的规矩,因为那好像是约定俗成的,尝试意味着“做不必要的斗争”。

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个社会很多不必要的约定,阻碍了“事物本质”的流畅发展。而这约定,也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大的组织,必然要有规章制度去约束规范,即使它看起来并不那么高效和合理。所以,会有大部分人,不去抗争,因为他们“知其所以而不知所以然”,因为他们没有基于思考后的自信。

此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去打破规矩,至少做到据理力争,至少做到尝试。风险与否,需要勇于承担。勇于承担的另一面,也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自信。

总结一下:
①思考“隐含假设”的存在;
②打破”隐含假设“,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③深入思考事物背后逻辑;
④基于思考后的自信,勇于承担打破“规矩”的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