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3、关于写作

跟着推荐,读完了雾满拦江的《在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很受感慨,很久没读到过这么直白,这么接地气的干货。其中很多私货都值得摘抄。

“唯其是在认知观念上出现了误差。他们总是意识不到,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持续教育自己。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存折上的天文数字,而是你的行为观念。 有多少孩子,毁于父母那不堪的人生观念之下?”

“一个人长大了,总要建立起自我,内在的是我的生活,我的爱好,我的习惯;外围的是我的事业,我的爱情,我的能力、德品或才华。这些东西综述在一起就构成了我的本身,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人格”

关于家教的、关于个人成长自立的、关于家庭社会,有很多可以汲取的营养,也有很多值得读者思考反省的。

但是通读此书,却不免遗憾。即便全书内存的干粮很多,却少不了因为商业出版强行凑数的一些章节和内容。

这或者已经是写作、写文章和写书之间存在的必然鸿沟。

读一篇文章,可能简洁干练,醍醐灌顶。但是读一本书,要干净如一篇文章却比较难,少不了要夹杂一些质量偏次的凑数板块,或者为了单篇主题强行逻辑的故事和推理。这在很多作者面临出版的时候都会有的问题。小说出版是会愈加简练,但是散文杂文之类的专著,作者还无法支撑起全本那么深厚的底蕴,免不了为了商业和推广的目的,先把自己的精华核心搭载一点口水,凑齐一整套目录。也许,这整套话题里,某个或者某两三个板块,并不是作者本身研究和理解比较深刻的东西,这个时候,用另外的精作来带动或者覆盖,就好像虎头蛇尾,或者跟中学作文一样,主题宣明,结尾紧扣主题,但是整个中部除了一个核心思想还明了,就全部成为凑字数作文。

这似乎又不止在写作、著作上面发生。我们的很多明星、公众、大拿,好像也在做着各种跨界的权威。这些公知人物,在某一两个领域获得了权威,成为行业的知名领袖,有些就膨胀的不可控制,横跨到各类领域,对各种民生、法制、情感、伦理、社会等等做着“权威”的点评。有些免不了哗众取宠,都没有去了解事情真相就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去吸引眼球,去圈粉。当事情与其所评相悖时,绝不是诚恳认错,而是各种阴谋论,各种涂抹,总之是让自己干净上岸,决不湿鞋。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包括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如果歪曲事实,引发道德滑坡还顽固不化,总归不是一个真正的良知人士所为吧。

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