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有张有弛

零食·有张有弛_第1张图片
1

在我们家,孩子的买买买分两大类,一是玩具,二是零食。

买塑料声光电玩具之洪灾,在我不断的自我觉察调整,再践行,觉察调整下,已经从我这里截流,回归相对平衡的状态。非常开心的是连外公也很努力地改变,最近带孙子用废弃品做手工,不随意买玩具。

买玩具和买零食,其实过中的弯弯绕绕是一样的,踏着的那条道去调整也是一样的,一通百通。

零食这一块有个前奏,当时调整买玩具,我和儿子说了:“玩具不买了,零食是可以买的。”回忆起来,其实这只是换汤不换药,转移了注意而已,根还没处理到。根就是我的内在依然不坚定,还是犹豫,担忧拒绝儿子会不会形成创伤(简单一点就是伤害儿子),担忧会不会过于限制?会不会不科学育儿?完全被“育儿知识”绑架了自己,换了一个外壳去继续小心翼翼。

有一句话是不带敌意的坚定拒绝是不会伤害孩子的。反而犹犹豫豫,搞暧昧容易形成伤害,而且是互相伤害。儿子一直哼唧哭闹,我节节退让不敢正面回应,儿子感应到有空子可以钻,有希望磨成“答应”,继续磨。

我一再忍耐到了极点,沦为带情绪地买或者带情绪地吼叫不买。过后又后悔自己怒气横冲直撞误伤孩子,或者憋屈纳闷自己不情不愿无零两可,深陷这无力又沉重的死循环。

我看清以上一大串后,开始思考。

唐老师常提到的“平衡”,身边的一些人或事都是来平衡我的。

这让我想到全家人都对我在给儿子零食这一块特别反对,能量交织如死结。家人的惯性思维是吃零食多直接与饭量少挂钩。

我开始反思,饭量多少虽然不完全因为零食,却会因为我什么时候给多少零食有关系。而且我在这个零食与吃饭问题上不低头,死扛着自己没有错,想极力证明吃零食也同时能吃饭,维护自己养育孩子方式的正确性,这股对抗的力量不对啊。

我试着放下执着,便想起《基因战争》一书里说的,家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养育更优秀的后代。大家的期待都是孩子能吃得好长身体。

零食不是必须品,可以做到不“禁”欲,也不“纵”欲。之前我是偏向“纵”欲,所以家人的反对是来平衡我这股偏颇的能量。

大概是半个月前我开启了调整买零食吃零食的第一天,去接放学我准备了儿子最爱的橘子,一个糕点预防玩饿了充饥,小量糖果(备用)在包包里。

一开始的时候儿子知道不能在小卖部买零食,只能吃我带去的食物,非常大的不满,还发脾气跺脚,跺烂我带去的水果。

一下子突如其来的“叛逆”我也燃起了丝丝恐惧,身体有点麻痹,慌张得不知道如何回应。怒火也随即而充满身体来防御恐惧。

情绪不稳的时候我没有吭声,默默把烂了的几块橘子收到垃圾袋,借几秒钟的时间缓了一缓,然后说:“宝贝,你不想吃可以,剩下的就不能再踩烂了,留着我吃。”

儿子听了继续哼哼唧唧,我放软身体笑着把一块橘子送往他口边示意:吃吗?儿子嘟着嘴半将就地接过橘子吃了。尝到甜头后,又来问我要一块。就这样一块接一块地吃,这可是他的最爱啊!

自那一天后,放学吃的基本都是我带去的水果,糕点,少量糖果。当然会有例外,偶尔会到小卖部买口香糖或雪糕或饮料,有张有弛。

调整至今天,我观察到儿子不再是一放学马上哼唧去小卖部,晚上吃饭是吃得比以前好。那股交织如死结的力量逐渐消失,我从来是那个“松口处”,一切都是轻松了才能喜悦流动。

即使调整零食,有时候吃晚饭儿子还是吃不多,幼儿园老师说他在园吃得很不错,这就是他自己的规律了。也不是说调整零食直接饭量猛增,调整的是能量,是妈妈内心的焦虑、对抗、卡着的力量理通顺。

关系通顺流畅后就自然能在人和事情上做很多文章,可以沟通,可以直接吩咐,可以游戏,可以唱出心声,可以有气势地要求……一切都能成为养育的“工具”。

最近唐老师的分享尽是妈妈哲学,“中庸”、“平衡”、“不同”、“大同”、“爱,不是增多,也不是减少,爱是广阔度”……磨得耳朵和心都像快要开始蜕变一层,真的很有意思!

更奇妙的是要以是懂非懂的态度去践行,效果更佳。也许就是:不用脑子去剖开弄懂弄明白,只需用心去读,继而感受,揉碎,内化。

所谓入了道,随手拈来都能出招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零食·有张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