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书的味道

       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在偷偷的笑猪八戒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的呢?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我的长生果》,其实就是书,可是我们平时在吃这枚长生果的时候是不是也和猪八戒一样呢?

        现在家长对孩子读书的支持力度都不一般,只要孩子想要的书家长都舍得买,甚至那些绘本。但是这些书孩子有没有好好地读过,有没有品到书中的滋味,就另一说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都会说,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这不是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一个道理吗?囫囵个儿吞,不知道味道。

      读书益智养性,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可而今孩子们的阅读却成了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孩子只喜欢那些看着没有困难的漫画书或者“快餐书”,看得快,看时还能伴随着开心的笑声。而那些被誉为经典的作品或者是课标要求的必读课外读物,孩子们兴趣不大,甚至没有兴趣读,也或者是翻看而已。孩子在“益智与养性”方面的收获究竟有多少,我们可想而知。

      前两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在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要让孩子进行“零负担阅读。最完美的阅读应该是没有恐惧的阅读。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兴趣来决定要不要读,何时读,读什么,想和谁一起读,以及读多少,就像大人一样,只要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去找语文老师,和语文老师一起读。”看了之后,我最大的感觉是作者在描摹理想中的阅读境界:阅读就是一种滋养,长久了自然会有收效。

       然而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不知从什么时候,书店与书摊越来越多了,可是爱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喜欢屏幕鼠标的越来越多了,喜欢油墨纸香是越来越少了,上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能坐下来读名著的越来越少了;买辅导书的越来越多了,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读四大名著对于孩子们来说远没有看电视剧来的轻松愉快。因此我觉得鉴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纯粹的“轻阅读”还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还必须让孩子们进行一定量的“重阅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们历来所提倡的读书方法,也应该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学会带着思考读书,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痕迹以一种便捷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者存储起来,圈点批注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这种带有思考、书写性的读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深刻,在批注的同时写的功底也自然会加深。

        选择书目,以孩子们喜爱的为主,但也并不排斥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毕竟他们对书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如果仅凭喜好选择,一些“五花八门的杂书”不但不会让孩子们“益智养性”,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前几年我记得似乎曾经流行过一些诸如《幽默三国》、《幽默水浒》之类的书,其实这些书也就只能算是打着名著的招牌搞笑而已,而真正的《三国》《水浒》却不能收到孩子们的专注的眼神。

        读写不分家,这似乎也会被我们默认了,因为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然而在学龄阶段的孩子是不可能“破万卷”的,因此如何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达到阅读与习作的双赢,指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是有方法、有技巧的,这种技巧靠学生自学是一种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是一种捷径。

        现在似乎所有的人都不爱读书了,这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读书这件事也似乎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让孩子多读书,开始搞海量阅读、主题阅读、增量阅读等各种名目的读书推进实验,这固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在这种推进中,一部分老师或者学校忽视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识字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这种大规模的阅读的。在进行大量阅读实验前,对孩子一有的识字量的调查应该是推进阅读活动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进行读书时,方法指导与读书效果的反馈跟不上,也会影响孩子的读书效果。一些老师只是给孩子推荐一些书目让孩子去读,然而对孩子读书的形式、方法、效果等却问津过少。因此很多孩子只是在看书或者是在翻书,看过之后或者度过之后给他们留下的也往往是一些故事性的情节或者内容,而对于语言的积累,语言的妙用,写法的赏析等却比较缺乏。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深度将会降低,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发展也不会进步特别大。这也往往造成了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实际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步都不大,也就是家长们经常说的:“我孩子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不会写作文,语言还是干巴巴的,像记流水账。”这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缺少“品”这样一个环节。

         大量阅读也好、海量阅读也罢,亦或者是主题阅读等,关键是“读”。孩子有没有大声朗读过优美文段并达到背诵的程度?孩子有没有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某一个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孩子有没有关注到一些文章的经典而传神的写法?一味追求量的阅读并非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孩子现在的阅读状况与水平。我也曾经和一些孩子交流过,一说到什么书,他们都说看过,但是你要问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哪一点或者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少有孩子能说出来。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小时候读《水浒传》一样,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很多人物、故事情节都是张冠李戴的。

          读书的广度、深度、速度等都应该是衡量读书水平的主要指标,从读中汲取了多少营养才是最终的结果,不要让“大量”遮盖住了孩子读书中的缺失。 滋养性的“轻阅读”不可少,快速成长的“重阅读”也不能丢;娱乐性的“轻阅读”不可少,生存性的“重阅读”也不能丢。阅读似乎也要讲求“性价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出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