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德经第一篇)2018-12-13

道德经通读。《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再次强调一下,道家思想和道教不是一回事。《道经》大致可以看作是阐述价值观的篇章;《德经》可以大致可以看作是方法论落地的篇章。所谓道为体、德为用。

【道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德经第一篇)2018-12-13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图形天下

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开篇先阐述了道与名的两个重要概念。“道”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概念,往往被神化而不知所云。其实,道可以简单理解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终极规律。

在老子的时代,道的概念明显区别于其他人格化的神(比如:“天”是一个人格化的有偏好的概念)。是否人格化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这背后决定了宇宙发展是来自自上而下(top down)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涌现”的进(演)化路线。试想一个人格化的神又无所不能,那必定是通过设计来创造更加低级的物种和文明,就好像各个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不同版本的神化传说,这样的人类是比神低等的物种。而一个非人格化的神(或者说规律)会造就什么呢?它没有自己的偏好,或者确切的说,它的偏好或喜怒哀乐就是数学就是物理定律,因此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只用终极规律作为进化剪刀来裁剪万物。所以我们才说数学是和上帝对话的语言。在这样的世界里,复杂物种不过是由低级物种发展而来。

关于自下而上的演化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这也正是其伟大魅力之所在。凯文凯利(KK)自称写作《失控》的灵感就是来自道德经,“涌现”、“群体智能”、自下而上(bottom up)等书中的概念和道德经完美的契合。

古文经典就是这样,微言大义,有时候一个字就得用很多概念来解释,才能贴近本义。说完上面一大堆铺垫,终于可以解读这几句话了。道这种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律是可以言说、体会、效法、遵从的,但却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经常流动变化的,天地初始是一种“无”的状态。事物可以被命名,是为了可以研究可以理解,但命名也是不可靠的,是经常流动变化的,名字的外延和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天地之初万事万物本来是无所谓名字的,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强行命名,一旦给了事物名字万物就开始和我们的意念互动,就“产生”了,所以是万物之母,万物分化是一种“有”的状态,有生于无。用“无”的心法去领略宇宙演变之妙,用“有”的方法去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边界和特点。这“无”和“有”原本就是一体分化出来的不同手段而已。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同时存在的方法,才能产生深刻的洞察。


【道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德经第一篇)2018-12-13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把名的地位提的这么高。梁宁甚至说过:名字其实就是咒语。通过命名我们可以重新构建现实世界。事实上,道是强调大同,而名是强调相异,是分别心。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为阴阳。研究理解一个新事物,无非从异同入手。因此为事物命名其实是在重新塑造事物,是话语权,是解释权,是标准,是抓手。所以老子说这二者同出而异名,就是在说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开篇短短几十个字,老子已经把道家思想的核心阴阳辩证,用道与名的同出而异名开宗明义阐述清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德经第一篇)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