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是心里积攒的毒。 也许流出来是最好的排毒。
“我气的想哭……”S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我猜到又是因为她孩子的爸爸,我不称是她丈夫,是觉得他们的关系早已经不存在,只是为了解除那个红本折腾得S够疲惫。
S的家就在本市,当时没有听父母的劝阻,找了一个千里之外的男朋友,结婚生子后,才发现两人很多地方不合适,S是个持家,脚踏实地的性格,而男方可以用游手好闲来形容。
从她的描述中,我想应该是男方在原生家庭最小,被父母和姐姐宠坏了。S说她婆婆倒是很好的人。
S给男方找了几份工作,都没有长久,加上性格的愿意,在有了孩子之后矛盾就开始多起来了,后来,男方直接去外地工作,对家里不管不问。
S起诉离婚,那时孩子才一岁多,法院以分居叛离,可是S的母亲却哭着阻拦:孩子太小。最终S妥协撤诉。
“我真后悔,当时为了俺妈和孩子撤诉。”她这句话我记得很清,她第一次向我诉说时重复着。
最近两年,看他们为了离婚,不停地折腾,男方不同意,还差点把孩子私自带走以要挟。S一个人就这样撑着。
“抛开这种状态不说,你现在这么着急离婚有别的打算吗?”我真不知道怎么安慰,想着让她多为以后做打算。
“没有啥打算,只想孩子舒心一些罢了,现在真的是太累。”
“我借你几本书看看吧。”除了这个建议,我真想不到怎么能帮她。
“每天上班下班,接娃送娃,哪还有时间看书。”
想不到他法,我只好做个倾听者。“如果真的决心已定,找个律师吧。”
听她聊完,我已经不能控制地胡思乱想。下一站会不会遇到对的人?他能拖她多久才罢休?不管怎样,为自己活才好。
苏芩说:“这世上,还有谁,比你更重要?!”
“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徐志摩做少奶奶。
在张幼仪二个月身孕的时候,徐志摩就提出离婚。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解放后,回到香港。
只有自己成为成熟的女人,才能真正强大。
刚走出校园那两年,一个同事,年龄不大,人很漂亮,性格很好,心地很实在。
工作实在,受到老板同事的好评。但是对于感情,过于实在又让人担心。
一位大姐经常提醒她,自己要有点心,别什么都毫无保留,自己挣得钱存点,多为自己以后多打算。
她也没听进去,男朋友看上去还去不错,虽然穷,暂时还没显出什么大毛病。
大姐总是说,不要太依赖男人,也不要对他过好,让他成为习惯。
那位同事总是疑惑:我对他好还有错?我真心也能换来真心吧。
后来顺其自然,结婚生子。十年后再聚,她已然成为怨妇的模样。
原来,这段感情一直说她在付出,换来的是不懂珍惜。
孝敬公婆久了,就被看做是应该的,而她自己的父母,变成了外人。
对男人全心全意,最后得到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是个宽容的人,那一辈子付出没有怨言,无论我怎样,你都心甘情愿。”
想用真心换真情的姑娘,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的付出会得到认可和回报。
却没有想到,越是牺牲太多,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你当初真心付出的那个人,也许并不是你的依靠。
你为她付出一切,都得不到她的回应,你的付出她视为应该,你的唠叨关爱也许让他觉得是累赘。
最初是想找个人为自己挡风遮雨,没想到后来的风雨都是他给的
遇到对的人只会让你越来越美好,而不是在痛苦的死水里恶性循环。
所以坚持做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为自己创造美好。就会让你轻松开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