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被随时可替代性岗位耽误的年轻人

公司来了一个女孩面试平面设计,设计部总监让她做一下自我介绍。女孩回答:“我一直在北京某大型电商公司做客服岗位,但我对设计感兴趣,希望公司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做实习生。”总监轻轻地“哦”了一声,问道:“那软件都没问题吧?PS/CDR这些?”女孩面露难色。总监面无波澜,让女孩子回头等消息。估计女孩子也预料到了这场面试估计没戏。是的,很难有公司给一个门外汉机会让她从零开始学习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

因为与我所在的部门一墙之隔,整个面试过程我全程听得清楚,目送女孩子离开的落寞背影,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从前很多年辗转于各家公司之间面试被拒的日子。突然觉得可惜,那么多年的好时光,都被自己生生浪费掉了。

那些年,我频繁跳槽,公司换过数不清多少家。我曾因此抬不起头来,每次准备下一次面试的时候,我都会精修简历,把相似的工作经历做一下合并,做出一种自己对公司很忠诚,对岗位很踏实的假象。现在想来,频繁跳槽这件事其实无可指摘,我真正犯的错误不是吵了某个老板的鱿鱼,而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系统的规划并努力为目标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目标计划-实践-总结经验-制定新的目标,这是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的良性闭环。事实上,我很多年一直原地踏步,在一些消耗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忠贞员工的角色,一旦离开那里,毫无职场竞争力。

我从事过以下岗位,这些岗位不需要任何专业技能,我给它们一个好听的名字:随时可以替代性岗位。比如:电话客服,文员,库管,内勤……这些工作都有一个特点:内容多而杂,导致你给自己一种错觉,我的位置也算重要。尤其不小心遭到了老板“忠诚于公司”的道德绑架,就更加飘飘然。但是,这种工作的试用期其实两天就够,聪明一点的大学生随时可以上手,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度过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过渡期会选择这样的岗位,解决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比如,当年的我。

每当我脱下客服的外衣换上内勤的大褂,期间充满纠结。我总会问自己:下一份工作干嘛?继续做客服?没发展。换行?什么都不会。但是,你已经不是应届生,企业不能给你机会把你当做金子一样去重新雕琢,你需要一份上手即可胜任的活儿。自然,哪份工作相对来说容易些,可以让自己不需要系统学习就可以尽快摆脱失业状态,大脑又会趋向于选择这样的岗位,其实这种岗位又是随时可替代性岗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缺乏职场竞争力-被迫离职-焦虑-寻找出路-寻找低门槛岗位迅速摆脱困境-职场竞争力继续下降……

此刻的你从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这个岗位对你是一种提升还是消耗?倘若是提升,那么,全力以赴在这个岗位上打拼,向上升级打怪。倘若是消耗,就需要深入思考一下了,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你究竟要靠什么来安身立命?

很多小伙伴说,我现在的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了,我不敢想未来,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也不敢贸然辞职专门去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那么,就在业余时间学习一项真正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的技能。比如,学习写作,财务,自媒体等等。或者,保持对公司的忠诚度,寻求纵深发展,向其他未知的领域伸出大手。你此刻做的是淘宝客服,可以学习设计,不是学个皮毛,目的是真正掌握这门技能,那么再次跳槽完全可以应聘设计。或者你学习运营,成功晋升为电商运营总监,将来自己创一个品牌开一个电商公司都有可能。

 《失业33天》的主人公张晓静,起点比较高,一毕业从事的就是无可替代的岗位,但是因为派系斗争,她成了牺牲品,失业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丧” 过后, 她决定重出职场,第一项做的是制定一份表格,找到我赖以谋生的饭碗究竟是什么。简言之,我在这个行业的价值,我的优势是什么,我为何无可替代?理清之后,再找一下自己的缺点,重新整装出发。

你的身上有哪些别人没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呢?我先数数我自己的:嗯,美貌,才华……开玩笑!!!我的优势应该是经历了这么多打击还坦然地活着,还有脸说以上这些话吧,做个脱口秀演员应该没问题。 


我是大花,顺便打个广告,想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我推荐大家加入樊登读书会。最近《我是讲书人》又开始全国海选了。这是樊登读书会与广东卫视共同打造的一项文化读书类节目,第一季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二季你想不想试试身手?那就报名参加呗。我也是樊登读书会的会员,大家可以扫描我的二维码加入樊登读书会,这样我还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实体书,有书相伴,灵魂保暖。个人微信公众号:大花小素,个人微信号码:yibaochuangyitao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一个被随时可替代性岗位耽误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