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21
在分析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所有学习流程逻辑化的考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当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务的安排逻辑性不对,就可以肯定的判断学生要么会出现问题,要么即将出现问题。这一点的判定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有其固有的逻辑,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或许可以择其一项做到极致,同样能都达成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是从哪一项着手,其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必然要遵循这一逻辑。
举例:有的学生喜欢从自己的作业下手,但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翻书的方式去求得解题的思路or步骤,这样的方法就是借助于练习环节,去串联理解和梳理(掌握)环节。
有的学生修喜欢从自己的错题下手,在分析错题的时候,同样会以课本为出发点,去完成理解和梳理的环节,同样会获得极大的收获。
不管哪一种,这只是执行先后和切入点不同,但是这与缺省某个学习环节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同烧菜一样:先放油和后放油,油始终在菜里,或许口味会差一些,但是这与不放油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学习而言,有没有环节和环节乱序是两个概念。没有某个环节,是需要将这个环节单独的拿出来锤炼,并能融入到现有的学习过程中,而有这个环节,则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调序和如何恰当的调整执行细致度上。
学习条理化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流程的安排上,在学习的细节执行中,更需要注意逻辑化。比如说在解某一道题的时候,过程怎么写,逻辑清晰不清晰,最终的结果是否严谨,这些都会影响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要求是细看慢下笔,草稿理过程,正式落稿重练一遍。简单的说就是不让学生脑子混乱着就开始落笔做题,过程中反复修改,这对于学生的练习习惯养成是极度不利的。当学生大脑比较混乱的时候,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练,让自己的思路足够清晰了,在进行正式的答题。
为了方便大家能够更好的明确逻辑化在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分别从四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对逻辑化做全面的阐述。
1 . 理解环节教材知识点的阐述逻辑
我不止一次的提醒学生要注重教材的编理逻辑,对于章节学得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先看懂教材是第一步。教材是对知识点最直接,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阐述。对于教材而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有以下几点:
① 目录提供了知识阐述的整体逻辑
对于知识体系杂乱的学生而言,搭建知识体系这部分完全可以自主完成,教材目录就提供了学生搭建整体框架的思路。
一本教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非率性而为,必然有其编辑者精心策划的逻辑。所以借鉴教材的知识阐述逻辑顺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搭建知识体系的大框架。
同样,在充分熟悉大框架的前提下,再进行细节框架的拓展。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细化所学,力求每一小框架的逻辑性。
② 小节提供了知识阐述的浅层理解
如果看不懂教材,就谈不上知识的学习;如果掌握不了课本,就谈不上知识的灵活应用。绝大多数时候,学生做作业效率奇低,老师判定学生20分钟能完成的,学生往往两个小时也未必练出个所以然出来。这时候去谈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不如去好好谈一谈如何重回课本。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所练的内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解答思路,或者直接的应用公式,甚至直接的答案,而学生在练习上又浪费很多的时间,这可以很不客气的说:孩子的练习前的准备工作是极其不充分的。
③ 课后练习提供了直接应用
书上的练习题简单直接,但是恰恰有练习的必要。对于熟悉基础知识点而言,课本上的习题无疑是最佳的练习素材。对于书上的练习,不能用做完去评价,而应该用效率和正确率去评价。通过压缩时间去验证自己的知识掌握熟练度,通过正确率评定去验证自己的惯性认知精准度。
对于理解,只有从教材出发,吃透教材,才能对教材所授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 . 梳理环节辅材知识讲解的拓展逻辑
对于辅材而言,是对教材重点的提聆和再分析。搭配一些经典例题,能够让学生从所考方向去弄清楚知识点在题目中有几种应用(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所考决定所练。)
然而,学生常常是一时兴起买个辅材,但是从来不用。即便自己学习问题一大堆,也依然不用,并且有一个很理所当然的理由:作业太多,没时间。
与教材匹配的辅材往往阐述的整体逻辑来自于教材,但是又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做了很多细节的衍生。而这些衍生并非是独立的知识点,而是基于教材上知识点的细节解读。面对这些细节知识点,如果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问自己为什么,其实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知识点做解读。
举例:
在就b=0的解读中,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做了一个从属的解析,而这个解析是知识点,但是显然是基于一次函数的细节解读。
所以当自己能够根据教材搭建了整体逻辑,那么根据借助于辅材和自己的笔记就能够搭建细节逻辑。如上一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对函数的一般解析式中的每一个常数项去进行拆分理解,达成对于一次函数的细致理解,而这个拆分的逻辑其实就在解析式中。
3 . 应用环节弄清楚谁服务于谁的逻辑
这个话题其实在之前的分享中已经无数次的阐述了。实际上,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也好,家长也罢还是一直在拿作业说事。
应用练习是学习的必经核心环节,但是怎么样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老师来讲,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有限的,并且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想取得一个好成绩,除了老师的练习之外,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翻三番,翻五番。所以当学生和家长嚷嚷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的时候,其实在老师眼里,这点作业真的很少。
对于每日的作业来讲,大部分是就当天所讲的基础,可以说是给学生练习之用,而非要学生去绞尽脑汁的思考。所以这一部分的完成应该来讲是不存在思维问题,只存在一些计算问题。而这一部分如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显然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当家长反应学生刚上初一、初二或者高一、高二,每天作业就写到11点甚至凌晨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必然是在磨洋工。
So:越是感觉作业多,越是要求变,越是要反省,并非是自己的作业多,而是自己的作业前准备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的学生教材上的内容都没有整明白,就开始练习,一道题憋个20分钟也出不来答案,此时说作业多,无疑是可笑的。
不管是针对学生,还是针对家长,我总在强调一个观点:不要用没时间做幌子,去抵触那些能让自己变完善的建议。因为怎么变,别人可以教,但是有没有花时间花精力去变,这在乎于学生有无执行和家长的有无引导执行上。
学生要想改变现有的学习状态,必然需要变,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改变自己的学习流程,改变自己的学习节奏,而这些必然是需要时间的。这些时间怎么来,这些时间绝不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或者占用学生的娱乐时间,改变的时间必然是在自己的学习时间内。
举例:如何从作业中挤时间
如果学生的作业时间很长,甚至到了没日没夜的程度,那么自我改变的时间就需要在作业中挤时间,怎么挤,下面我就教学生一些方法:
①先预估自己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对时间的合理性做判断)
这个可以对比成绩好的学生,问问他们用多久,如果他们用20分钟,你却要用2小时,那么自己就要反思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写解题过程,还是知识没理解清楚。如果不知道怎样写解题过程,那么看教材中的解题流程,先模仿再熟悉,能够有助于自己极大的提高效率。如果是知识没理解清楚,则需要回归课本,先弄懂课本,然后借助笔记和辅材,对知识做清晰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做题。
②掐着时间完成作业
要想有效率,就需要给予时间充分的尊重。但是学生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一次作业需要1小时,我就设置成1小时完成。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1小时的时间太过宽泛,需要对1小时做进一步的切割。比如1-5道题我准备花5分钟,6-10道题我准备花10分钟,11-15道题我准备回15分钟。通过这样的切分,能够强化自己的时间意识。
同样的,当自己做完后,往往会发现,自己所用的时间比没有时间概念所用的时间要短很多很多。
③不会不死想
对于自己整不明白的题,甚至看不懂的题,不要去死想。而是应该先读懂题,先弄清楚知识点,然后再去想。死想就是在干耗时间。我们不反对学生思考,我们反对的是教材上有的,讲得很明白的,学生还要花大把时间去思考,这无疑是浪费时间。
如果学生能做到上面的三点,学生会发现原来可以挤出很多很多的时间来。甚至说,学生可以将需要自己改变的一些行为任务安排在自己的作业过程中,即完成了作业,又完成了自己的行为任务。
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逻辑,而在整体学习中,这三个环节又存在逻辑。如果学生每付出一份精力都能够去思考有没有学习漏洞,怎么样完善,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逐渐完善,逐渐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