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沟通,从“心”出发——感悟幸福家,幸福家学习总结

理解沟通,从“心”出发——感悟幸福家,幸福家学习总结_第1张图片


      人间四月芳菲尽。当与弟弟吵完架后,我确实感觉到这个四月——很难过。家庭教育问题让我这个管理几十个孩子游刃有余的老师也感觉到了精疲力竭,我心有伤戚,一边痛骂着弟弟的“狼心狗肺”,一边又因为担心与之逐渐恶劣的家庭关系而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在这个四月,我来到了幸福家,遇上了家庭教育中的“维克多”——张再红老师。她以引导式的口吻、体验活动的形式,让我以及众多与我有同样问题的家长们自我发现、自我觉察、自我领悟,懂得了教育孩子乃至与孩子相处的真谛——理解和沟通。

      何为理解?举个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例子。

      当你被告知,孩子在学校偷了别人的东西时,你会是怎样的反应?破口大骂?恨铁不成钢?藤条、棍棒惩罚他?你心里一定在想:他为什么品德这么低下?他一定是一个坏孩子!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结果,家长就已经给孩子下了一个“品德低下”、“坏孩子”的定义。殊不知,这才是孩子“坏”的开始。

      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呢?我们可以做出假设,如果孩子能够自己从家长手中得到想要的,他就不会去偷。这种单纯的情感需求,在孩子看来根本就无关道德——我只是通过“偷”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只不过没有人告诉我这种方式不恰当罢了。因此,家长要做的事情,不是就表面现象去轻易评判孩子的对错,用雷霆般的打压态度压制他真正的需求,使孩子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埋下家庭关系恶化的祸根,而是要试着蹲下来,用平等的态度询问他,理解他,发现他的行为动机,理解他行为的出发点,重新建立起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即不问自取是为偷,而偷是不对的。

      在生活中,有太多因为不“理解”而使家庭关系紧张的案例。有的已经演变成了争吵,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有的在家长长时间的打压下,孩子变得内向、唯唯诺诺,似乎听话,但又觉得太听话了。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问题,而有的家长却还沉浸在孩子听话的表象下,就像留美博士王猛(化名)写万字长信控诉父母,对自己控制太多一样。而这,只因爱得太深。

      理解,即理解孩子的思想,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够站在孩子自身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他之所想,供他之心底里不轻易表露的真正的所需。家长的“节奏”、“道德观念”以及“规则”等等,就像是旧时期女人的裹脚布,又像是不合脚的鞋,既压抑了孩子的正常情绪,更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两个小时了,为什么作业还没有写完?这么晚回家,就是不对!家长在不自知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完全忘记,曾经还没有接受家庭规则和社会规则训练的自己,也是如此散发着孩子的天性。

      第二, 沟通,即在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前提下,与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制定新规则,建立与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天性不同的、正确的价值观。

      做老师久了,就会患上一些“职业病”,例如爱说教,两嘴皮子一动,非说得学生无话可说,节节败退,高傲的头颅低下不可,只如此才能显现出教师威严的不可侵犯。在家庭关系中,我也常常处于强势的地位,爱唠叨,爱长篇大论自以为教育有方,最爱和弟弟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说得过我,我就听你的;说不过我,就说明我说的有道理,你就得听我的。我会对他不做作业的懒惰加以指责,还会讽刺他“想听课就听,不听就刷题,自习课玩闹”的天才行径,也会强硬地给他制定学习计划,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手机。在这样的高压管教之下,弟弟显得似乎“很听话”。即便是高三,成为了一个比我还要高大的大男孩,他也依旧听话得有些内向,不言不语,好像十分受教的样子。

      可是,没成想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话会应验在我弟弟的身上。终于在一次“逼迫完成作业”的事情上,他爆发了。他声嘶力竭地指责我,推翻了以往一切“听话”的假象。

      “你说的都是不对的,好成绩不是靠刷题和努力就能得来!”

      “你不是让我考二本,我把成绩稳定在二本就行了。”

      他无所谓的态度和错误的价值观,让我恍惚看到以往对他的教育,就像是一座沙塔一样瞬间倾塌。他觉得学习不重要,努力不能改变任何事,他认为一直以为都在为我为别人而学,而我,大概就是那个剥削他的周扒皮,那个让他从心底里憎恶的人。

      那天晚上,我哭了很久,泪水像不会干涸的地球破洞一样,难以抑制。我第一次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强势、压制,我一直都在自以为是地为他好,但即便如此,我与弟弟的关系却是直到现在也未能修复。

      许多家长跟我一样,把自以为的善意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殊不知,不被接受的善意就像是一杯鸩酒,等这杯慢性的毒药穿肠而过,便悔之晚矣。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善意能被孩子所接受呢?

      首先你得肯定,无论是高三17岁的大孩子,还是5、6岁懵懂无知的小孩子,他们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需要。他们会在跟你逛街的时候想要买玩具,也会在公交车上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他们有合理的需要,同样也会无理取闹。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责骂,更不是用巴掌、耳光和疼痛来让他记住不听话的教训,而是应该蹲下来,放下家长的身段和威严,平视着告诉他:“孩子,如果你是别人,有人这样做你会开心吗?”告诉他他的行为有多不可取,并且和他共同探讨,制定这个事情的新规则——通过孩子的口说出,以后该怎么做。

      例如,孩子在大街上非要买一个玩具,但他的玩具已经够多了。家长觉得这样的需求不合理,虽然通过打骂、恐吓强制压下了孩子的欲望,玩具是不买了,但孩子却并没有明白不买的原因,他的心里仍然会渴望得到玩具。这种渴望在父母这里行不通,他就会转而寻求其他的方式,例如,偷。

      因而,强制和打压治标不治本,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家长要让孩子在价值观上得到改变,懂得什么样的需求才是合理的,才是应该被满足的。这就需要平等的沟通,告诉孩子,他的玩具今年已经买了多少个,再买不仅浪费,家里也放不下,建立起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同时和孩子共同制定明年的计划,明年只能买多少个玩具,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理解是基础,沟通是手段。无论是多大的孩子,与之先理解再沟通都是处理家庭问题、稳定家庭关系的重要方法。

      爱,是长情的陪伴。在弟弟前面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和妈妈陪伴的缺失,以及对他的不理解、不沟通,让他踽踽独行,成长成今天再也不需要我们的样子。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明白得太晚,一颗不完整的心要修补起来有多难。但不管有多难,往后的路我将放下焦躁、放下逼迫,用爱心和耐心从“新”也从“心”出发,陪伴他健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沟通,从“心”出发——感悟幸福家,幸福家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