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流窜在我们生命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地传播着“内幕消息”,时不时拉帮结伙地一起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对,我们,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
初中我们楼下班级有两个女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们扎着“非主流“”的发型,穿着“非主流”的衣服,做着“非主流”的事情,成功地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坏学生。
那时候我们楼上有一个平台,站在那正好能看到她们的班级门口。有一次我站在那吹风,看到她们在吃泡面,有说有笑,觉得她们很可爱,并不像别人口中的坏孩子,只是不爱学习罢了。
不知道何时我身边站着另一个女生,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长相了,只记得她以一副语重心长的语气说:她们两好可怜的,从小父母就离异了,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住,没人管,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所以她们不好好学习是因为她们的父母正视了自己的错误的婚姻,并做出了离婚这样的选择咯?所以我们就可以为她们做所有的事情冠以“可怜”的借口?
还好,我没有“被冠以”可怜的借口,反而成了被夸赞的理由。
小时候,每次出门碰到一些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亲戚,她们都会用“慈爱”的手拍拍我的头,用怜悯且复杂的眼神看着我。
我还没走出十米就听到她们相互讨论着:哎呦,她呀,可怜哦,从小跟着她妈妈,不过啊她还挺听话,在学校成绩还挺好的,真不错。
所以我尊重父母的选择,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天赋异禀”,值得被夸赞?所以我这一辈子做的好的,坏的,都要以“可怜”为前提?
父亲节那天,我写了一篇《谢谢你,我从未叫出过口的爸爸》,收到了一个朋友的留言,第一句就是:我很同情你的遭遇。
我回复的是:不要用遭遇来形容我啦,我很阳光的。
因为我从来都不觉得这是一次悲惨的遭遇,这是众多的人生经历中的一种而已,是我的父母对他们失败的婚姻做出的正确的选择。
而我,是他们对美满婚姻充满无限幻想时的产物,又何来遭遇可言呢?
我很感激朋友对我的同情,但是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是优越者对劣势者的居高临下,是多愁善感,但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感同身受。
比起“我同情你”,我更希望朋友对我说:你这篇文章写得真棒!
现在我们家是一个重组家庭,我有了一个跟我同岁的妹妹。与我不同的是,妹妹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于是,你们也能猜到了,每次妹妹回老家都会掀起一股“怜悯风”,一阵“同情泪”。
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妹妹跟我说,每次她回老家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人围着她一边问东问西,一边帮助她“回忆过去”,说到动情处,还有人时不时抹眼泪。
妹妹说:每次他们这样,我都不知道如何回应,我妈妈去世都多少年了,当年我也还特别小,我对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我不听话,她把我打得满地爬。这么多年了,在新的家庭里也生活了这么多年了,没人提的话,我压根就不会再去想以前的事情了。
有的时候还真是奇怪,你用尽了时间与精力快要学会了遗忘,偏偏有人不遗余力地把你拉回原地。
难道曾经有过与平常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未来就不配过平常人的生活了吗?难道经历过不美好,就不配埋藏过去,坦荡荡地迎接美好吗?难道经历过痛苦就不可以阳光,开朗,积极向上,非要终日以泪洗面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的父母当然也是如此。
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
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自甘堕落的理由,也不该成为我们日后因为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而沾沾自喜的资本。
同样,无论我们期待的生活有多么美好,但它总会有不美好发生,既然我们可以选择阳光地去面对,又何必一直沉溺在痛苦中。
也许我们还不能够哈哈着大笑出来,但至少我们可以微笑着嘴角上扬。
所以,对于你们的同情,你们的怜悯,你们的叹息,我们心怀感激。
但是,请把我们当做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可以犯错,可以优秀,可以阳光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