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为何立功课。”

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_第1张图片

在禅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东亚各国,乃至近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禅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依据不同的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

“禅”这个词中蕴涵了太多的历史积淀。“禅”在中国已经不很被推崇了,虽然可喜的是还有人在不断继承着禅宗。但自上个世纪以来,禅在西方世界甚为流行。其深层的原因,则根植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动荡而高节奏的生活的一种反思,对躁乱而高度物化的社会的一种厌恶与对宁静和平的心境的一种渴望。归根结底,无非是灵与肉这对矛盾使然。然而,禅的沉淀仍然有其人性的、天然的生命力,令人不得不去对照来看今朝。

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_第2张图片

“什么是禅?按照佛经的解释,禅就是静虑、静心思虑的状态。也就是静下心来就某一个对象物进行思虑。什么叫定呢?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三昧,把精神集中到某一点上。禅是思虑,定是专注到一个目标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在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体系中,慧是目的,戒是保证,定是手段”。佛教的禅定,都是对机进行的。亦即对待不同的人,教授不同的方法:“对那些自傲自慢的人,让他们修习不净观,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臭皮囊;对那些看重财富的人,让他们修习因缘观,知道财富并不能永久保有;对那些贪爱女色的人,让他们修习不净观、白骨观、死尸观,看他们会不会还去爱一个臭皮囊,一具骷髅,一具流脓长虫的尸体。佛教让人们明了现实世界的痛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踏上解脱之道,所以,佛教的禅定,有许多带有积极意义的增益性的观想,通过这些积极意义的禅定观想,人们不但可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享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_第3张图片

读了禅宗故事,很有感触,禅定不该被中国人自己所遗忘的呀。

其中一则禅宗故事是:在某城,一和尚犯刑,被判到另一城的狱中服役。压解的狱卒拿到公文,打好行李,带上犯人出发了。每天,该狱卒都会清点一次自己所带的东西,这是他必做的一件事情,一是行李,二是公文,三是犯人和尚,四是他自己。经过了几天枯燥的行程,和尚与狱卒边行进边聊着,聊得很好,且成了朋友。因此这天和尚说吃点酒吧,走得很累了,狱卒答应了,买来酒菜,松了镣铐,彼此对饮,结果狱卒喝醉了,大睡去也。而这个和尚见此状,起了逃走的心,在走之前,和尚将狱卒的头发剃光,然后逃之夭夭。待第二天早上睡来,狱卒开始清点所带之物了,他发现行李在,公文在,和尚?和尚怎么不在了?他东找西找不见和尚,急得他直挠自己的头,这一挠,他摸到了和尚的光头了,他苦笑了,哈哈,和尚在的呀。接下来清点,他发现前三样都找到了,可他自己却没了,行李、公文、和尚(狱卒自己的光头)都在,唯独他自己却没了。他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仍在苦闷之中。

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_第4张图片

来看看我们现在的人们吧,“定”不下来,还自我惹尘埃。一具臭骨头,为何立功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语人心 莫丢失了传统,莫丢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