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

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我们生活的环境受经济发展影响而受到相当的破坏,笼罩在中国大地的雾霾天气,江海湖泊里的水质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杀手。健康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向每个人发起了挑战,营造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来越成为一种期盼。

那年时值三月,乍暖还寒。周末闲来无事约上几个朋友到郊外骑游。棋盘山下一路行人很多,更多的是单位组织的活动——植树。《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就是说的这个时候。此时气候回暖,春雨绵绵,利于树苗成活。记忆中参加植树是很遥远的事情,那还是作为学生时期参加的活动,迄今已有30多年时间了,遥想自己亲手栽下去的树现在应该是有一尺粗的大树了,盘根错节,茂密丛生;或者是疏于管理,又节外生枝的长出许多小的树杈来而没有达到一定直径和高度;又或者缺乏水源早已干枯成为农家柴火等。

树,一种植物,木本植物之总名,主要由根、干、枝、叶、花、果组成。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多年生。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成年人的记忆里对树的描绘也多有不同,但树可以结果食用果腹,和树荫下乘凉歇脚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读书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印象很深。“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公独自抚树,苍然流涕的印象力透纸背,穿越千年长久的成为我记忆里伤感的一幕,而柳树不在是故人送别时择枝送柳的信物反而成了伤感的依托对象,柳树亦是我能分辨出不多树种里能直接叫上名的唯一树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种树的传统,北宋《玉堂闲话》载:“长安城有孙家宅,居之数世,堂室甚古。其堂前一柱,忽生槐枝。期年之后,渐渐滋茂,以至柱身通体变易,坏其屋上动。秘藏不及,衣冠士庶之来观者,车马填咽。不久僵处崖廊居节制。人以为应三槐之朕,亦甚异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槐树与书生士子仕途相关联,“槐厅”则成为其扬名人仕的捷径。故此,历代人们都喜欢在庭院中植槐,以期盼子孙发达,能出达官贵人,位极人臣。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

植树一般分四个步骤:挖坑,回填,栽植,覆土、保墒等。其中以栽植环节最为重要,先放置树苗到坑里,将根部扶正、枝要展开。栽树时,须分三次填土。第一次填土少许,在距坑顶一定距离的地方先停止填,在已填的土上绕树一周,用均力踩实,然后轻提树茎、抖松,以保证树根的呼吸畅通。第二次填土后,再绕树踩实。在第三次填土后,尽量保证与坑面平齐。树根放位时要与南北、东西方向的树对齐。然后,在坑面上围一个大圆盘,便于日后浇水养护。

种树犹如做人,树高且直,木无中空如其人内外兼修,心怀天下,随时报孝国家社稷。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五株杏树。天长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