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个离太阳最远的日子却有一种温暖在心头

冬至,这个离太阳最远的日子却有一种温暖在心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鱼公子的湖(原创文第17天)

对温暖味道的记忆是长久而深刻的,绝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

1

冬至这天,你吃什么过节?饺子?汤圆?面条?

我们客家人是吃萝卜钵(ben,读第三声)过节的。

小时候,在我出生的新港小镇,有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一到冬至这天,让全家人都吃上萝卜钵俨然成了头等重要大事,几乎全员出动。

2

首先是馅。一大早,厨房就会传来母亲在案板上剁馅的声音。萝卜钵的馅可不止是萝卜,但必须要有萝卜。能体现出各自家境差异的则是配料,以现在的标准划分的话,贫富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①如果馅里只有萝卜、腐皮、香菇、木耳,那就表示已经解决温饱了;

②如果馅里有萝卜、腐皮、香菇、木耳,加上肉丝,那就率先奔小康了!

③如果馅里有萝卜、腐皮、香菇、木耳、肉丝,再加上小银虾,那绝对是土豪了!!!

要知道,在80年代的山区小镇,家里能拿得出小银虾这类稀缺海产品的可不是一般人,肯定是有人在外经商才能带回来的。说是土豪级一点儿也不过份。

3

其次是面。萝卜钵的面料必须全是糯米粉,而且是粗的糯米粉。不能加一丁点儿尖米粉,如果加了,面就变生变硬,吃不得了。如果说前面的馅料准备是体现一个家庭的财务状况的话,那现在的面料准备则是体现一家之主的体力了。财与力相加,方能成事。北方人包饺子时喜欢用擀面棍擀面,但客家人不讲擀面,而讲搓面,是的,直接用手搓。和面、揉面、搓面一力承担一气呵成。这确实是个体力活,一般由男主人负责,能将一大盆面搓下来,而且搓得有劲道有韧性,没有相当的体力和功夫,那是绝对完成不了的。而最后品尝的人也会以萝卜钵的面皮韧度来衡量一个萝卜钵成功与否,如果一个萝卜钵的面皮包得住馅,经得起柴火的考验,最后到口软韧适中,那就表示这面搓得相当成功了。

4

接着是包。萝卜钵之所以叫萝卜钵,就是因为它的体积够大,足有一个钵碗那么大,也就是相当于一个成人的巴掌大小。长大之后,在酒楼吃的萝卜钵都改良成小个的了,而且逐年有向饺子大小靠拢的趋势。对于我这种吃货来讲,是极不喜欢吃这么小个的。所谓形神兼具,没了形,神也就没了。包萝卜钵时,取一团拳头大小的面团辗成圆片形放在掌心,将馅料居中一放,巴掌一合,面上一压,就成了,简单牢固。

5

然后是做。可以有三种做法,一是汤煮,二是清蒸,三是油煎。首选是汤煮,事先熬好一大锅骨头汤,将包好的萝卜钵往沸汤中一放,待沉下去的萝卜钵往上面翻滚时,就表示熟透了,可以碗筷伺候了。另外,清蒸和油煎也别有风味,而且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样也比较易于保存食物,可用来送给邻里亲戚或留作第二天的早餐。《礼记·月令》中载:“是月也,日短至。”还有的书上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我记忆中的“冬至”却有两个特点,一是足够冷,冬,气温得下降,得有冷的感觉;二是足够暖,至,就是要在这一天把温暖带给最亲的人。

6

最后是吃。冬至这天有一碗热汤再加上一个体积足够大的萝卜钵,是长久以来萦绕在我心中最温暖的味道。至今想起,在冬至这天,一家人围着柴火,一起吃萝卜钵,一起抱团取暖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冬至这天给家人做一个好吃的萝卜钵,力尽所能地让家人品尝到丰富的馅料,是我的父母能够想到的,表达对家人深深爱意的最好方法。父亲曾对咬开馅料找小银虾的我说:“别急,我们明年的目标就是加小银虾了。”一个萝卜钵,是这一年的收获,更是下一年的承诺。

今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吃萝卜钵了吗?

(ʘ̆㉨ʘ̆)

读书——读人生,书文字

我是

鱼公子的湖

【推荐】

图书:《礼记·月令》

[中国]  孔丘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这个离太阳最远的日子却有一种温暖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