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被孤立的少数人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结尾,月光下泛蓝的、忧郁男孩(这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站在海边猛然回头看着观众,这明显地是在向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伟大作品《四百击》致敬,但却更加意味深长:前者只是人生一个特定阶段的迷茫和困惑,后者却是对被孤立者一生命运的置疑,表达的是被孤立的少数人的徬徨、无助。

《月光男孩》的主角喀戎(chiron),仅仅从名字上就容易让人想到希腊神话中的那个半人半马的怪物,而他在"正常人"眼里的确也是个怪物:黑人,同性恋,毒贩,少数族裔、边缘人群、罪犯,但在这些符号的背后则是一个更大的符号:被孤立者,前者如果说是喀戎的身份,后者就是他的命运。喀戎从小就因为与"众"不同而成为被同类孤立和欺凌的对象,直到他反抗那一刻为止,但结果却是他经过了监狱的规训后成了另一个另类:毒贩子,而他的同性恋人凯文在社会这个大监狱里则被规训成了一个"正常人":不但有了妻子、儿子,而且还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导演通过这两个人似乎在告诉我们,被孤立者的命运最终要么是反抗社会,成为社会公敌,要么逆来顺受,成为社会的臣服者,前者以对抗承担孤独的命运,后者以顺从隐藏自己的孤独,还有别的可能吗?

导演本人似乎有着和主角一样的经历,所以这部影片被某些人解读为导演的半自传作品,显然,用"大众"的标准来衡量,导演本人无疑是成功者,是被孤立者的第三条道路,这样的成功者很容易与社会合谋,成为一个心灵鸡汤的炮制者,但他没有,他以自己的良知和清醒告诉观众,所有的逆袭和成功不过是神话,喀戎和凯文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命运。

所以导演绝不是仅仅要讲一个黑人同性恋毒贩的故事,而是要讲述一个被孤立者的命运,这种被孤立感多多少少都存在于每个人,有的是成长中的一个时期,有的却是一生,有的在表面,更多的却是在内心,每个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这一点让一个平铺直叙的简单故事成了名作。这个月光男孩在不同的时间和文化里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政治上叫持不同政见者、病理学上叫精神病、社交上叫另类,心理学上叫个性,小时候叫不团结同学,长大了叫孤傲不训,但在素以宽容大气、自强不息自诩的好莱坞叫"政治正确",但那些政治"不正确"的人是不是又成了少数的被孤立者呢?所以真正的好的社会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只要你的选择不危害别人。

《月光男孩》:被孤立的少数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月光男孩 Moonlight

2016-09-02

发行公司  A24、Elevation Pictures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巴里·杰金斯

编剧  巴里·杰金斯、Tarell McCraney

主演  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安德烈·霍兰德,加奈儿·梦奈

片长  110分钟

上映时间  2016-10-21(美国)

主要奖项  第89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光男孩》:被孤立的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