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可以来找我!!!)
人物:
路飞:生产部负责人
佐罗:班组长2
组员:生产部组员
歌林:采购部负责人
凉丸子、咖喱:质检
市场123:市场部
大幕拉开
第一天第一幕——天凉了,它就没那么热了!
(户外天气:晴朗。部门天气:阴转小雨。)
佐罗:路飞啊,咋办?我昨天测了几缸发热粉,全都不合格。
路飞:什么问题?
佐罗:主要是产品的升温时间慢,最高温度也偏低,不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这已经是因为上批次不合格而重新购买的一批无纺布。最近气温变化大,并且昼夜温差也比较大,产品每年到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路飞:好的,我去了解一下数据与过程。
说完,路飞就立即去了灌装车间,自从出现过发热粉批量不合格异常后,配料的任务就由龙猫全权转交给了一辉,一辉是配料的好手,手一摸就知道这批发热粉有无异常,对于物料的异常也非常敏感,是个难得的负责的好配料员。
路飞:一辉最近配料的发热粉听说重复测试几次都不合格,成品发热粉出料时候的温度如何?
组员(一辉):好得很呀!温度和往常一样,升温也比较快,配料时我还发现一袋蛭石偏重,退回仓库了。
路飞思考许久,然后决定去查看最近的发热粉与发热包的测试记录。路飞急速走到质管部办公室。
路飞:凉丸子最近发热粉测试异常,我想看看温度的数据。
凉丸子:好的,这是你要的数据,我认为跟我们的布有关系,之前测试的发热粉都还可以,最近换了两批新布测试就异常了。
路飞:我看了一下数据,起始温度怎么只有23℃,标准里面是25℃±2,可不可以把室温调节到25℃-27℃,这样升温时间和最高温度应该会好很多。
凉丸子:因为一直都是这么执行检验的,因为现在已经到了冬天,体感温度会偏低,如果把温度调整至25℃-27℃,此批产品测试肯定温度偏下限,即使合格客户体验肯定会比较差,部分产品会出现没有温感的情况。
路飞:那好吧,我还测试了一批高温布,温度超过60℃,最高的有63℃,起始温度23℃,这个客户体验肯定会比较好,市场部说好了几次,我们这个产品客户反应温度偏低,尤其是到了冬天,新疆和北方的客户。
凉丸子:但是我们的产品标准,要求在60℃以下。
路飞用手顶了几下鼻梁,若有所思:这就尴尬了,配方也调整过了,能试验的布也都试过了,我只能再去沟通采购做一批新布试一试。
其实这个问题在路飞还是质管经理的时候就已经很深刻了,为了处理这种异常,没有少头疼过,但是路飞真正要面对的问题不在于工艺的实现与测试方法的调整。而是行业的物料水平与产品技术要求的矛盾,以及产品标准不适用性与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
路飞:歌林能不能让客户再做点新布,这批次升温还是慢,温度也不高,1号产品勉强可以使用,2号产品肯定是用不了了。
歌林:这家供应商算是行业的老大了,他们自己也做发热产品,他说其他客户都是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温度感受,买的基本是60-70℃的布。我们每年用量并不多,使用的也不是他们经常生产的品种,对于50-55℃与55-60℃这么小区间的温度调节,再加上夏天与冬天同样工艺生产布料也会有区别,所以这两个标准要实现精准控制,还是很困难的。这样吧,我再联系一下他们,让供应商把50-55℃这种布的工艺再调整一下,看能否实现我们的需求,然后再把我们的试样寄给他们也测试一下。
路飞:好的,目前也只能这么做了,我们先看看下周新布的测试结果,再讨论吧!
生产部的一天就在关于“天凉了,它就没那么热了!”的问题上,耗了大半,产品的重复试样、测试、沟通、反馈、再沟通、再试样如此循环。
行业的物料水平与产品技术要求的矛盾,是需要大量的工艺验证与供应沟通不断磨合的,无法磨合的时候,就是需要决策的时候,寻找行业同类产品去对比标准,去对比成品数据等等,再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矛盾处理的决策,最终建立一个可以高效执行的程序,提高这类矛盾的处理效率。
产品标准不适用性与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产品的标准不会是一层不变的,而应该是越来越好的,真正的客户体验数据,如何输送到企业内部作为标准的依据?标准的更改背后肯定是大量试验支持与临床验证,产品的核心最终还是技术的核心,技术的核心最终还是在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只有清晰了这些,然后投入技术力量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