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吃,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是和她第一次相约西餐厅的烛光晚餐?
是排了两个小时队伍的老字号特色?
还是高大上的私人料理厨房?
答案,有点出乎意料……
是小学门口外的凉皮小馆。
是胡同拐角第三家的刀削面。
是大同商场后门网吧右侧的烤肠。
这些小吃一定承载着故事,故事里参杂着我们的执念。
有温度的记忆,最让人怀念
记得LIYA和她先生约会,经常会去她大学后门的霞姐烤冷面,驾车十多分钟,排队再花去二十来分钟。不畏严寒酷暑,他们就是乐此不疲的喜欢一趟趟跑去那里。
有一次和他们同行,正好是一个冬天的午后,我见到了这位霞姐,40岁左右,个子不高,有一些微胖,厚厚的羽绒服外面套了一个大白围裙,围裙有一些发黄,应该是久带的缘故,还有星星点点的油渍散在上面。
只要你往那一站,霞姐就热情和你打招呼:什么味儿的?干的还是汤的?就好像是你邻居家的大姐,那股亲切劲儿和爽朗的笑声,让你觉得很自在。
尽管霞姐脸蛋儿已经冻得彤红,额头上还有细细的汗珠。但她很快乐,很享受。她坚定的眼神告诉你:她在努力打拼,并且精神很富足。
看她动作麻利,像极了妈妈在家做饭的样子,忙活着,快乐着。那时的妈妈年轻,有活力......
她的小摊位唤醒你的记忆阀门,重现温暖的过往,青葱岁月值得惦念……
精致与悠闲
谁说好的美食只出现在高大上的餐厅里。真正的美食一定来自于街头小巷。
不足十平米的小店也可以传承百年,小店对于食材的挑选一样很严格,对于制作流程严谨的态度堪比大学教授。品类不多,但个个是经典,这样制作出来的精良食物,是水到渠成的事。不需要宣传,客人也络绎不绝。
从这些小吃的色泽,口感上来断定,它的主人一定是一位极为考究的人,无论处事还是为人,一定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做事的原则。这些态度,融化在他的吃食里,以食物的形式呈现出来,极致用心。
如果你细细留意来到这里的人,基本上没有西装革履的,大家都是以一种最自在,最随意的穿着形式来拜访,舒适不随便。不像在西餐厅,那么的刻意打扮,可能穿着一双凉拖就和朋友或者家人出门了。
在最悠闲的时光里,惬意的吃着,自在的聊着,时而哈哈大笑,引的老板娘也探头加入群聊,没准还能赠你一盘小菜。要是碰着谁痛哭流涕了,有人会温暖的递给你一张纸巾,陪你畅聊人生大道理。
这样的记忆因为小吃而更加被珍藏,人间温情尽在一碗汤中。
人间的烟火气息
真正的文化传承,一定包涵美食的存在,而美食一定是由众多的小吃组成的。
美食也构成了一种文化,也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些地道的美食记忆,那我觉得这个城市就只剩下冰凉的钢筋混凝土了,太无趣了。如果你去一个城市旅游,那么你一定不会错过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街,小吃承载了一个城市历史变迁的记忆,可能这一碗面,一碗粉里就浓缩了一段历史。
去逛一逛小吃街,就看懂了这个城市,读懂了这个城市的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在这里是最真实的演绎。你不仅仅能看到各种美食,还能捕捉到更生动的影像。
如果你看到几个老头围成一圈,半天不挪动,他们肯定在切磋棋艺。
瞧,那几个小孩子在逗曲曲,不时往嘴里塞进什么东西。一边咀嚼一边手舞足蹈。
那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像在鉴赏古物般细细品尝鸡柳,不敢太大口,不忍心,不舍得马上吃掉。好像看到了谁的小时候!
那两个阿姨拿着大大的蒲扇在树下闲聊,手里拎着刚买的葱油饼和凉拌菜。
看那个在学广场舞步的大娘,自信又从容,没准她就是旁边包子铺的老板娘呢。
热热闹闹的才是生活。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去超市购买食材的,基本上都是行色匆忙的年轻人。即使遇到熟人,也是象征性的点下头,又擦肩而过了。
真正的行家都去菜市场,去市集小吃。吵一吵,便生出了情谊。闹一闹,便交了新朋友。这里的时事热点,八卦信息都是最热门的,绝对不比头条差。
这烟火的气息,让你匆忙的生活,急躁的工作一下子慢下来。就简单的聊聊天,嗯,是人间该有的味道,平凡,琐碎,又可爱的生活。
小吃是生活的记录者,你想拥有的模样,要自己来料理才好;要好好生活,才能不辜负那些遇见的人,珍藏的记忆。
请点评(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