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我们内心的冲突:屈从型/对抗型/自我孤立型人格

一切问题冲突的根源是原始利己的驱动力与良心之间的对立。——《我们内心的冲突》

阅读 | 我们内心的冲突:屈从型/对抗型/自我孤立型人格_第1张图片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中,卡伦·霍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是社会心理学初期的倡导者之一,主张在阐明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分析社会文化带给人的影响要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代表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学》等。


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身边会存在着这样类似的人格:

他们会对方非常严厉苛刻,无视对方的需求。倘若别人态度温和,他们会认为对方因犯错而心虚;倘若别人态度强硬,他就凌驾于对方之上;倘若别人妥协退让,他则认为这是懦弱胆怯;倘若别人乐于合作,他会认为对方在犯贱;倘若别人对任何事物一概否定,他会认为这是刻薄吝啬;倘若他被对方拒绝或疏远,就会认为是和对方的关系彻底结束了。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可以追溯到幼年的成长环境谈起:

一个幼小的孩子感受到周围潜伏着尽是虚伪和捉摸不定,他们认为父母的爱,别人的善举,诚实慷慨都是假装的……

孩子被不安困扰着,自己试探前行,想办法应付这个危险的世界。他们觉得自己势单力孤,于是,便无意识地拥有了对付各种环境力量的策略。

不仅如此,他们还形成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逐渐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而这种“不健康”的人格在本书称为“神经症趋势”。

神经症的三个类型

1.亲近人

2.对抗人

3.回避人

在这三种表现中,首先是无助状态,然后是敌对情绪,再次是孤立脱群。

实际上任何一种都不能完全占据整个心灵,三种倾向都必定会出现,人最终得到的只是通过纵观对比发现比较占优势的那种。

阅读 | 我们内心的冲突:屈从型/对抗型/自我孤立型人格_第2张图片

一、亲近人

患者渴望强烈的安全感,始终围绕着这一需求做每一件事情。

这种性格的人,在情感上能为他人查着想,能敏锐的感受到他人所需,可称之为给予温情的性格,时刻准备着给予别人同情,也会忽视一个心甘情愿脱离群体的人对独处的欲望。

他很难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因为他只是在竭尽所能地不辜负别人对他的希望。

无私无欲无求,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似乎是他最显著的表现。

但他仍无法改变,不断向他人索取温情的特质。他变得没有自我,完全顺从别人的意思。

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却是另一种感觉:他认为别人都是虚伪的,自私的,他不会真正的关心帮助别人。

他自认为爱所有人,并完全信任他们,认为他们都是非常不错的人,不过恰恰因为这一错误,日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让他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他总是盲目地给予,同时又要求这份给予能得到来自对方同等的回报,而若是没有从他人那里得到回报,他就会惴惴不安。

二、对抗人

对于攻击型患者来说,人生就是一个战场,如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只有强者才能存活下来。

生存的第一法则是为实现个人利益而拼搏抗争,由此产生控制他人的首要需求。

他不愿意暴露于外,而是居于幕后,经多重考虑后再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他相信,只要自己有远见,有韬略,任何事都能做成。

他渴望事事成功,出类拔萃,获得某种荣誉或显赫的地位。

为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奋斗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权力。

他们需要外在的肯定而非自身肯定,他们常在取得成功后仍然感觉不到安全感。

他们不惜一切与人争斗,为表明自己没有错,也会时时留心对方可能存在的漏洞,极尽所能与对方抗争。

攻击性的人武断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需要这种肯定的自我支撑。并非万不得已,轻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是愚蠢软弱的表现。

三、回避人

渴望一种具有意义的孤独,绝不代表着一个人患有神经症。

与之相反,大多神经症患者,不敢面对和深入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想要独处,是为了避免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难以忍受的紧张,那么就可以把它视为患有神经症的表现。

自我孤立者,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他们工作着生活着,没有喜怒哀乐。但是每一位离群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可以以一种客观的行为来自我省事,就好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他们对自己只有一种旁观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旁观者,他们也以此来审视自己内心的冲突,他们能以超常的理解力来领悟梦中的特征。

他们的内心需求是最关键的是在感情上与他人保持距离,对待任何关系,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拒绝任何形式与对方产生关系。他们在自己的周围造出一个保护圈,不让任何人接近。

一旦有外界人想闯进他们的保护圈,焦躁和不安的情绪便会出现,这就是他需求的强迫性表现。

他们的宗旨就是不介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渴望自立自强,表现得足智多谋。

对自我孤立型患者而言,这种精神是为了生存下去,是对自我孤立者的一种补偿。

他的独立性是离群的一种展现,这种离群的目的并不积极,他想要的只是我行我素,不被异物强迫与束缚。

对于一些长期的义务,患者会想方设法逃避,比如婚姻大事,结婚就意味着威胁、危险,那会使他置身于亲密的人际关系里。

他害怕时间流逝带给他的压迫感,为了追寻所谓的自由,他上班会故意迟到五分钟,时间表对他也会造成困扰,产生威胁。

孤立型患者与超群出众有密切的内在关系,比如象牙塔。

任何人都无法忍受那种不能使人变得出类拔萃的独立。当击垮了患者的自我优越感时,孤独就变成了他不能承受之重。他只能伸手求助,寻求别人的温柔与庇护。

诗人安娜玛利亚阿密的未曾发表的小说中有一段话,说明了孤独型患者压抑所有情感,即不承认情感存在的景象,同时还表现了自我孤立性其他的典型态度:

我向往孤独,终老,不想走进婚姻的殿堂,我渴望无限的自由,我要奋斗,从而获取更大的自由,不要糊涂混沌地度过每一天…

在我看来,心灵是一座殿堂,需要严密保护,殿堂里举行这神圣又古怪的仪式,只有殿堂的主人才知道真相。

神经症人格的界定

所有患者极力保护的东西,必定有着巨大的主观价值。

比如回避人的患者追求的是孤傲和清澈的心境;对抗人的患者追求的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生存下去;亲近人的患者追求的是一种与外部事物保持良好关系的境界。

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看,三种情形均是可取且必须的,只有这些情形出现在神经症中时,就会演变为强迫、盲目、僵硬以及相互排斥了。

神经症人格的追求

胜过他人,患者内心所愿。不管哪种类型的神神经症患者,内心都十分脆弱,总有一种被轻视践踏的感觉,为了让这种感觉消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取得报复的胜利。

有时候这些措施只是有意无意地存在于患者的思维中,它是一种内驱力,逼迫患者去渴求优越感,他的这种渴求也因此被蒙上一层不寻常的色彩。

患者会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包括赞成,吹捧,认同等,可能只是短暂的慰寄,会不由自主地讨厌每个优秀的人,比如有知识能力,有主见的人。如果某人压下了他的傲气,他会转而对那些盛气凌人、声称自己无可取代的人,产生盲目的崇拜感,因为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正是他,期待的理想化意象。

外化作用

在理想化意象中,患者能找到逃离基本冲突的避难所,然而一旦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的自我差距变大,且演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时,患者就无法再依靠自我,只能逃离自我,将所有事物都看成是发自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惯用投射作用,来阐述自己身上的某些特点。

外化倾向,旨在回避现实,不承认真实的自己。承认了内心的束缚,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不是那种理想化意象,这就会给患者带来诸多麻烦。

心理防御

琢磨不定,是与自以为是相反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心理防御手段。

保持捉摸不定就可以不必固守自己说过的话,或者会直接否认,让问题变得模凌两可。他们不会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因此也会让旁听者不知所云。

他们在生活中凶狠与温柔同时交织在一起,细心周到与粗心冷淡形影不离,在某些方面渴望出人头地,某些方面又过于自我否定,他们先是盛气凌人,然后又任人宰割,最后颐指气使。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他们会懊悔不已,尽力去弥补,而后又会旧病重发而以恶待人,在他们的世界里缺乏真实存在的事物。

恐惧

每一套新的防御机制都会对应一种新的恐惧。他们极力伪装,不愿让别人看透自己,恐惧背后,患者害怕失去理想化意象,害怕变成自我厌恶的形象,害怕变成与他人没有区别的芸芸众生,更害怕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他们还害怕自己费尽周折获得的安全以及心理防御手段消失不见,害怕自己未知的事物,害怕根本不能有所改变,这一连串的恐惧会不断在患者心头翻涌,也让我们理解了他们为何如此恐惧改变。

人格衰竭

带着冲突生活,意味着在浪费生命。当一个人处于分裂状态时,他的精力就无法集中,而是幻想着能同时达成两个或者三个互相矛盾的目的,如此以来,要么是分散的精力,要么是削弱了自己的努力。

绝望

患者获得快乐的条件,往往相互冲突,他们追寻快乐的过程,如同苦行僧般漫长的旅程,往往在未获得快乐之前,就将自己折磨得精疲力尽,即使他们体验到了短暂的快乐,也会被内心的恐惧和弱点毁灭殆尽。

日常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挫败都会让神经症患者意识到自己并无特殊之处(即便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外界)。如果外人对他们稍作批评,就会让他们郁郁寡欢,内心极度失望。

虐待狂趋势

施虐狂总是想挫败他人。一定条件下,这些人或许会给予对方某些好处,在外人看来是慷慨大方。但他们会在无意中积极地去挫伤他人,让对方体验不到任何快乐。受虐者的任何满足或兴奋都会引起施虐者不满,并想要粉碎对方的快乐。

在关系中,施虐者不愿去做任何正面积极的事情,总表现出一种抑郁悲伤的情绪。

这是一种精心修饰的权利意识,这是一种穿着舒雅外衣的残忍,这是一种稀世奇才,他的阴霾有着巨大的传染性,最好的快乐也会被他击溃。

施虐者时刻想要侮辱她人,热衷于寻找对方的缺陷,并以介入他为乐。他们从直觉上能够发现他人的敏感点和薄弱处,喜欢对其进行无情贬低,还会将这种行为合理化,称其为“助人为乐”,丝毫不会内疚。这不单单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怪癖。

施虐者会专注于别人犯下的错误,还喜欢将自己的错误外化,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

那些认为生活没有意义的人,更容易成为虐待狂。

他们憎恨生活中一切积极的事物,同时又对生活怀有强烈的仇恨,表现出失意者的恼怒和妒忌。患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凭什么别人能感受到,他无法原谅别人的那种幸福,要把别人的快乐踩在脚下。虐待狂身上表现出的挫败感和破坏他人的景象,是深藏于无意识中的,让他人分担自己的不幸。

如果别人像自己一样被生活打倒,并就此堕落,他们就会舒服很多,因为他发现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他并不知道,长期不满的情绪源自自己的内心深处,只认为别人辜负了她,因此总是理直气壮的要求别人为他服务,却永不满足。

虐待狂另一个普遍性特征——报复性

在他看来,别人毁坏了他的生活,就必须做出补偿,甚至还要面对更严厉的惩罚。

他的虐待行为,对他人实施攻击和破坏,从而获得一种满足的快感。

虐待狂的精神世界异常空虚,除去愤怒和胜利感之外,感觉全部被抹杀,他们犹如行尸走肉,只有依靠外界强烈的刺激,才能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他们从虐待他人的过程中,寻找力量和自豪,增强了他无意识的万能的自我。

如何化解神经症冲突

仅仅意识到自己的冲突只是刚刚起步,无论哪一种神经症,都是性格障碍造成的。因此医生的治疗任务是分析患者的性格结构,只有清晰地认识这种结构和个体的差异,才能准确的描述出治疗需要完成的工作。

心理医生不能轻易地打破患者原有的生活状态,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抽丝剥茧。

首先要搞清楚患者持有该态度的历史性价值,认清患者病情的发展史:比如他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他克服了自尊心过于自卑;强烈的缺陷孤僻的态度,让他免于伤害……

每个神经症患者都有各自的主观价值,它的作用是消除某种心理倾向。只有了解这些价值后,才能找到治愈患者的途径。

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应当让患者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进入自我分析的状态,才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只有从多次的碰撞中,才能找到最准确的治疗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症倾向具有特有的顽固性,特别是严重的神经症,必须要先了解它的结构特征,才能减少时间的浪费,必要的分析工作不可压缩,医生不能总幻想着找到捷径。


现实生活同样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医生,当患者经历了多次的体验后,会推动其人格的改变。

比如患者偶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对方的善良与友爱,让他从此不再逃避或欺骗;或者他自己扭曲的心态,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屡遭挫败,这会让他不由自主地尝试改变。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也会审视自我,进而理解自己的责任,并将这种洞察力应用到生活之中。

此外,患者还要争取内心的独立,既不能轻信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目听从,而是能确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付诸实践。

阅读 | 我们内心的冲突:屈从型/对抗型/自我孤立型人格_第3张图片

通过阅读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我们了解到:

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相互联系,自然地与他人分享体验,人们相互理解,在交往中发现快乐与满足,向别人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扉。

没有虚伪的假象,才会让感情更加真挚,才能让我们的全部身心融入到感情和工作中,当我们消除了内心的冲突,才有机会达成这个目标。

分析工作的最大价值是为我们的治疗和生活指引正确的方向。


当一个人变得强大时,就不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如果我们有爱的能力,就不会害怕抗争,也不需要逃避他人。

一个人只有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独立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 | 我们内心的冲突:屈从型/对抗型/自我孤立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