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冲基金,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但实际上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叫做桥水基金,它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600亿美元,从1975年到2017年间,共为客户赚到了超过492亿美元。
谁能想到,这样一支牛气冲天的基金,它的创造人瑞·达利欧的职业生涯却是从高尔夫球童开始的。
01
那时候达利欧才12岁,野性而顽皮,还是一枚学渣。对于自己好奇想去尝试的东西,谁都拦不住。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打各种小零工,像是卖报纸、帮人家铲雪、当餐厅服务员、百货店理货员,还在高尔夫球场当球童,乐此不疲。
那时正是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人都在谈论股票的话题,尤其是那些经常去高尔夫球的富人们。球童达利欧就是从那时开始,了解到了股票这个东西,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一头扎进了金融圈,曾经的小学渣竟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成功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在此期间,他的投资活动和对金融趋势的密切关注从未停止。他大赚过,也赔到过底儿掉;进入过一流的公司工作过,也因为酒醉暴打老板而被解雇过;在创立桥水基金之后,他的事业也是起起落落,最惨的时候桥水基金的员工甚至只剩下他一个人。
所以当我们看到现在桥水基金的成绩时,不禁感到万分好奇,达利欧到底是做对了什么?使他能够百折不挠,并成功登顶呢?
02
他在《原则》这本书中分享了他最核心的经验之一,那就是:开放的头脑,极度开放的头脑。
这个经验和近来流行的那个词--“成长性思维”,异曲同工。
说到成长性思维,就要谈到它的反面:固化思维。有人曾经用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句子来区分它们。固化思维就是“我很棒”;成长性思维则是“我可以更棒”。也就是说,固化思维总是努力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别人质疑和挑战。而成长性思维却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永远都在不断进步的路上。
体现在行为上,拥有固化思维的人会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表现得过度自信,有时甚至刻意忽略客观规律;另一个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证明自己是对的,对反对的声音非常抵触。
拔开表面看本质,拥有固化思维的人内心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恐惧。他们认为人的才能是有边界的,害怕承认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很无知;他们会拒绝去尝试新的事物,因为那会让他显得很笨拙,会极大地威胁到他的自我感觉良好。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对客观世界抱有好奇心,愿意去挑战和尝试,因为他们觉得人类的才能没有边界,通过不断学习新东西,挑战新的领域,他们可以快速进化。
03
正是因为拥有成长性思维,身为球童的小达利欧才会去注意到别人谈论的那些股票信息,当别的球童都用收入买零食时,他却把钱全拿去投资了股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尝试并不盲目,当时为了研究股市,小小年纪的他甚至从报社要到了一大堆免费的财富500强企业年报,躲在屋里偷偷研究。
一旦找准方向,拥有开放性思维的人还不惧怕失败,因为从失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疑会加速他们的进化!
在投资生涯的几十年间,达利欧曾经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但也曾经轻率犯错,遭遇事业甚至家庭的双重危机。只不过每次他都用冷静和执著应对挑战,从失败中总结出一些规律,供今后引以为戒,凭借着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快速调整方向的行动力,他多次成功地将危机变成转机,不断地登上新的成功台阶。
无独有偶,大部分极为成功的人都有从惨痛失败中爬起来的经历。就像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解雇时说的一样:“良药苦口,有时候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但不要失去信念,我的心头所爱会推动我不断向前。”我们都知道后来,这个不死心的乔布斯再次回到苹果,并带领它走向了新的辉煌。
04
阅读成功人士的故事时,我们总希望能从中寻到鲜为人知的法门,结果往往发现,他们成功的那些秘密,实在显得平平无奇,像是有些配不上他们传奇的经历。
也许平凡人和成功者的差距并不在于不懂得一些道理,只是成功者更善于把道理付诸于行动而已。
虽然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里也谈到了管理,但是除了不断强调要用对人之外,并没有过多的理论体系。相比于一个典型的管理者,他更像是一个奔跑在队伍最前方的领袖,用他自身不断地向前再向前的冲劲儿,来吸引人们追随着他奔向目标。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明霄雨知识频道,一起来让知识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