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只有医生知道

--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荐书|只有医生知道_第1张图片

看书之前,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书名,只有医生知道,只有医生知道什么?直到看完全书,我才明白,只有医生知道,女人的一生有多么不容易,女人背负的繁衍生息的本能,原来真的是上帝对于夏娃的惩罚。

此书不仅仅适合已经生育的女性看,更适合未婚女性、老人还有男人看。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妇产知识科普,而是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以沉重而悲怆的笔调,让每一位读者重新认识生命、认识女人。

这本书至少有四点好处:

教女性认识自己

教男人爱护女性

教患者理解医生

教你读懂人性

身为女人,你会更加懂得女人一定要珍惜自己,要保护自己,更要爱自己,否则这一生都会被子宫折磨。不要傻傻的因为爱情就轻易上床,不要怀孕之后偷偷的跑去医院流产,只为保护所谓最爱你的人。殊不知,他却根本负不了责任,甚至连手术签字都不敢。

身为丈夫,你会了解,原来女人的一生这么辛苦,子宫里不是生孩子就是生肌瘤,当你看到那些向医生打听媳妇的病是什么时候患上的婆婆,就是打定主意要让娘家来掏这份“不该归他们管“的钱,而全然不顾那女子是拼着生命为他们家传宗接代的。你不会寒心吗?如果你从此多担负一些本该担负起的责任,那么也不枉读过此书。

身为父母,你会醒悟。如果你教育女儿“处女膜”才是最重要的,甚至高过性命,那么当你的女儿遭遇事故,她的选择就会和书中那个为了名声坚称自己是处女,认为只不过是肚子疼而拒绝验孕的女大学生一样,宫外孕大出血晕倒在医院的厕所里。你的一句 “你要是做出丢脸的事情我们就不认你”的话,会把自己的女儿推向死亡边缘。如果我们可以给女儿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客观正确的教育性常识,让她相信无论何时你们都不会嫌弃她,那么这样的惨剧,也不会再重复上演。

身为患者,你会理解,医生才是除了你父母以外最希望治好你的人。与病魔抗争是他们的天职,但也需要病人的配合。比如,你是不是详细的告知了病情而没有隐瞒,你是否对他们充分信任。如果你做到了,那你会收获一个可靠的战友。

前阵子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我相信医生绝对没有杀害的动机,这场悲剧的发生是多方面造成的,我在另一篇文章关于榆林产妇跳楼案,专业人士有话说有分析。但是这个事件,却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如今的医患矛盾有多激烈。

张羽的笔下,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类似的事件,你可以看到医患矛盾是如何发展演变,最终伤及双方:

那个扔下肚子还没缝好的媳妇,就一路追到婴儿房的婆婆,对医院充满了敌意,生怕把他们孩子抱错了;

那个让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以生命为代价生下孩子的农民,在敲诈了医院三万元之后,连妻子的遗体都未领回;

……

这桩桩件件,不仅伤了身边的人,也寒了医者的心。防医生跟防贼一样,要钱跟讨债一样,这是患者的悲剧,还是医生的悲剧?

医生注定了是一个严肃残酷的职业,他需要你冷静客观,就必然少了感性温情。见过太多生死病痛、人情冷暖之后,人的心境会发生变化,很多医者的心理其实也是压抑的,就像一个垃圾桶必须及时清空。

有的人受不了选择了转行,有的人可以始终如一的感同身受,又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做到完美分裂。但这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方法——任其麻木。见多了,也就习惯了。习惯了,也就不会压抑了。

作为医生,作为女人,张羽太明白这二者的不易。

做女人难,难在生孩子是重重鬼门关,生育权似乎得享自由,却是处处不自由;做医生难,难的不仅是病魔之可怖,更难在,人心被逐利的商业行为所蒙蔽,被讳疾忌医的心理所牵制,被妖魔化的医患关系所疑惑,以至于“只听院子,不听院士”,宁愿轻信道听途说,也不听从医嘱。医者难,难在不仅要医身,更要医心,甚至于要挑战固化的认知和规条。

她明白,她无奈,但她没有放弃。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隐藏在白大褂之后的那颗拳拳之心,充满温情、悲悯和无奈。她尽自己的力量救助病人,甚至借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大学生;

她为“宁可相信院子不肯相信院士”的舅舅痛心,深感愚昧无知才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她为医学的种种不确定性愤懑,为医生和病人之间永远说不清理还乱的矛盾无限感慨;

她最终将这一切诉诸笔端,或许是明白了大病治未病,对患者从思想上改变甚过于从身体上救治。

前有鲁迅弃医从文,今有张羽泣血成书。

也许,这就是她的野心。她高声呼喊:“救救女性”,她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听到她的呼喊,她希望那些人为原因造成的悲剧会越来越少发生,她希望整个社会对女性越来越尊重和关爱。而我真心的希望,她的野心会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只有医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