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讨论(二)

        考虑到国内金融改革与银行开放的速度和进程,对上述重大差异要有前瞻性的态度和解决方案。对于接近国际标准、具备中国特色、预计不会成为改革对象、当前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方案。对于事过境迁、含义模糊、明显属于过渡安排、不涉及法律诉讼的制度和规定,可以不予考虑或暂时放一放。另外,在解决方案的方式方法上,要优先考虑适当变通,尽可能地少改产品。按照这样的大原则,才能把修改系统的工作量降到最低。
国内外银行管理体制流程的巨大差异增加客户化复杂度
     此外,国内银行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这些管理体制和操作习惯中,大部分来自于经验积累和成绩总结,也有一部分属于不规范的范畴,与国外同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变成了日常管理操作的一部分。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对这些差异的系统处理方案。
       内部核算、清算体制的差异。与国内银行实行的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不同,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因此,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
      虽然目前以“集中”和“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的趋势,但这种权利上收和层次减少还限于支行层权力及核算单位的取消,效果尚不十分明显。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作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后督的作法问题。为加强事后监督,国内有些银行实行了后督制度。在手工方式下,后督一般于业务发生次日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审批单和交易流水进行逐笔检查,以此达到对本、外币结算清算和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逐笔事后监督的目的。国外系统中没有类似我们理解所说的后督功能,如果要实现国内银行现行后督的作法和要求,系统修改的工作量非常大。
    “双敲复核”问题。根据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和风险控制要求,存款、支付、清算所有模块均需增加录入复核功能。即录入员输入交易要素后,由另外的复核员重新录入关键的交易要素,两次录入相符才提交该笔交易。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国内银行希望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对于国外系统而言,增加双敲复核的功能需要对系统做较大改动,增加处理界面近一倍。国外产品供应商建议采取主管授权和降低录入人员操作权限的方法的方式替代复核功能。由于该项变通处理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分时、分步才能解决。
    “倒起息”需求问题。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国外也有倒起息操作,只不过频率没有我们这么高。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最后往往选择的是折中的方式:即倒起息在同一结息期内的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利差并进行计息;倒起息跨一个结息期时,系统只能提供利息调整数的计算功能,但要手工调整;跨多个结息期时,系统完全要手工操作。还有一种方案建议将利差的计算放在系统之外,通过两个系统自动衔接,实现利息调整批量完成。
     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问题。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有支票、汇票、本票的管理功能,但管理层次少,管理内容简单。国内银行要求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定额、不定额)、定期存单、来账报单实行总分行多级集中管理,可随时增添票据种类,保留系统对客户的管理,同时需要记表外账(单式记账)。这是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需要向国内靠拢的地方。
    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的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可以靠银行、国外核心系统提供商及国内总集成商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彼此接受、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差异的解决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这些差异解决好了,就能够实现国外技术与中国实践的良好“嫁接”;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夹生饭”,煮不熟也吃不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IT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