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 (三) :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1962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诞生时间
1962年
提出者
C. A. R. Hoare
适用领域范围
 
Pascal,c++等语言
 
快排的基本思想
1.先从数列中取出一个数作为基准数。
 
2.分区过程,将比这个数大的数全放到它的右边,小于或等于它的数全放到它的左边。
 
3.再对左右区间重复第二步,直到各区间只有一个数。
 
简单地理解就是,找一个基准数(待排序的任意数,一般都是选定首元素),把比小于等于基准数的元素放到基准数的左边,把大于基准数的元素放在基准数的右边.排完之后,在把基准数的左边和右边各看成一个整体,  左边:继续选择基准数把小于等于基准数的元素放到基准数的左边,把大于基准数的元素放在基准数的右边,右边也是一样..直到各区间只有一个数位置
快速排序之所比较快,因为相比冒泡排序,每次交换是跳跃式的。每次排序的时候设置一个基准点,将小于等于基准点的数全部放到基准点的左边,将大于等于基准点的数全部放到基准点的右边。这样在每次交换的时候就不会像冒泡排序一样每次只能在相邻的数之间进行交换,交换的距离就大的多了。因此总的比较和交换次数就少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当然在最坏的情况下,仍可能是相邻的两个数进行了交换。因此快速排序的最差时间复杂度和冒泡排序是一样的都是O(N2),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算法介绍

算法 (三) : 快速排序_第1张图片

 
 
设要排序的数组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数组的第一个数)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排序不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也就是说,多个相同的值的相对位置也许会在算法结束时产生变动。
 
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key=A[0]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将A[j]A[i]互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找到第一个大于keyA[i],将A[i]A[j]互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3,4步中,没找到符合条件的值,即3A[j]不小于key,4A[i]不大于key的时候改变ji的值,使得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符合条件的值,进行交换的时候i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i==j这一过程一定正好是i+j-完成的时候,此时令循环结束)。
 
 
排序演示
假设用户输入了如下数组: 

 
 
创建变量i=0(指向第一个数据), j=5(指向最后一个数据), k=6(赋值为第一个数据的值)
我们要把所有比k小的数移动到k的左面,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寻找比6小的数,从j开始,从右往左找,不断递减变量j的值,我们找到第一个下标3的数据比6小,于是把数据3移到下标0的位置,把下标0的数据6移到下标3,完成第一次比较:
下标
0
1
2
4
5
数据
3
2
7
6
8
9
 
i=0 j=3 k=6
接着,开始第二次比较,这次要变成找比k大的了,而且要从前往后找了。递加变量i,发现下标2的数据是第一个比k大的,于是用下标2的数据7j指向的下标3的数据的6做交换,数据状态变成下表: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3
2
6
7
8
9
 
i=2 j=3 k=6
称上面两次比较为一个循环。
接着,再递减变量j,不断重复进行上面的循环比较。
在本例中,我们进行一次循环,就发现ij“碰头了:他们都指向了下标2。于是,第一遍比较结束。得到结果如下,凡是k(=6)左边的数都比它小,凡是k右边的数都比它大:
下标
0
1
2
3
4
5
数据
3
2
6
7
8
9
 
如果ij没有碰头的话,就递加i找大的,还没有,就再递减j找小的,如此反复,不断循环。注意判断和寻找是同时进行的。
然后,对k两边的数据,再分组分别进行上述的过程,直到不能再分组为止。
 
注意:第一遍快速排序不会直接得到最终结果,只会把比k大和比k小的数分到k的两边。为了得到最后结果,需要再次对下标2两边的数组分别执行此步骤,然后再分解数组,直到数组不能再分解为止(只有一个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