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介绍:元峰,技术公众号 AIZOO 的号主,2018 年硕士毕业,毕业后拒掉了一些明星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选择去了「CV 四小龙」中的某家,在里面做了将近两年炼丹工程师,对行业内状况有一些深入的了解。
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经历,结合一些圈内朋友的观点,谈一谈应届生算法岗,offer 选择的建议,将具体分析,到底应该选择大公司和巨头,还是选择 AI 明星创业公司。
文中所写的也适用于后端、前端等开发岗位,但限于所涉猎的领域,主要针对于算法岗位。
前言:到底该去哪儿呢?
2018 年参加完 VALSE 会议,笔者在飞机上偶遇了东南大学耿新老师(耿新教授是周志华老师的学生,东南大学 PALM 实验室主任,公认的业内大佬)。
交谈中耿老师提到了关于 offer 的问题,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实验室学生,相比于 BAT,更倾向于去商汤、旷视这种明星创业公司」。
随着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许多明星创业公司三四年内就迅速成长为独角兽,巨大的光环,吸引了许多的应届生,甚至放弃到手的 BATH、TMD 的 offer,选择了 AI 创业公司。
而业务已日趋稳定的知名大厂,自不必多说,它们天然就有很多诱人的因素。
但 offer 是一个非常难以抉择的事情,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例如薪资差异、岗位和自身技能的匹配程度,公司发展状况、城市选择等等,很难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所以,本文只能列出巨头和 AI 明星创业公司的优劣比较,真正的选择,还是要靠自己拿捏。
AI 创业公司 • 优势
高速成长
很多人都看中这一点。进入明星创业公司,公司规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早期进入的员工,成长为组长或者小 leader 的概率,相比大公司的确要高很多。
以旷视为例,工号前十的那些创始人大都是 90 后,随着旷视的快速发展,都成长为了公司的重要骨干。
姓名 |
工号 |
岗位 |
经历 |
陈可卿 |
No.5 |
研发部产品 总监 |
91 年出生,大二进入旷视实习六年 |
范浩强 |
No.6 |
研究院算法 总监 |
94 年出生,高二加入旷视,多项 AI 比赛的世界冠军 |
周而进 |
No.12 |
人脸识别技术 负责人 |
92 年出生,初三保送清华,大二进入旷视 |
张祥雨 |
未知 |
基础算法组 leader |
91 年出生,ResNet 作者之一,16 年加入旷视 |
在笔者的前东家,也是这种情况,研究院的 leader,基本都是最早入职的几个人,在 18、 19 年团队规模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带领的团队规模也从一两个人拓展到数十个人。
而笔者离职的时候,组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希望我尽量留下,可以去带领新入职的应届生,从而获得快速的成长。
高额薪水
为了延揽人才,财大气粗的明星创业公司,能开得起比 BAT 更高的薪水(融资的优势)。
在 BATH 还停留在 18k、20k 起步的 offer 时,CV 四小龙 2019 年基本都是 25k 左右起步了,而依图、商汤甚至开出了 30k 以上的 offer。
同样的起步,在 AI 明星创业公司,可能比大公司多拿 5k 左右的薪水。另外,依图还给部分应届生期权,不过这些明星 AI 公司规模也都数千人了,要追求更高期权,要去更小的初创团队。
AI 创业公司 • 劣势
前景不清晰
因为人工智能和算法,只是一项技术,很难单独做成toC 的产品,当前 AI 公司多数都是 toB 或者 toG 的商业模式。
笔者在《2020 年代,中国 AI 创业公司将走向何方》这篇文章中介绍过,toB 很难做到 toC 互联网公司那种一家独大、赢者通吃。但目前的市值和盈利规模来看,toC 的互联网公司远比 toB 的公司要强。
最重要的是,当前的 AI 创业公司基本都没有规模化盈利。旷视招股书显示,2018 年和 2019 年上半年,旷视盈利分别为 3220 万元和 3270 万元,作为同样成立于 2011 年的陌陌,2019 年上半年盈利则为 21.528 亿,是旷视的 66 倍。
其他几家,也是在盈亏平衡或者亏损阶段。长此以往,在融资趋于困难,公司盈利不佳的情况下,员工的年终奖等福利,肯定会不如盈利能力更强的大厂。
而像华为给员工发 20 亿,腾讯云团队人手一台 iPhone,都是建立在一年盈利分别在 600 亿和 900 亿左右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受疫情打击,AI+ 教育赛道内的明星公司松鼠 AI,在 2 月份宣布全员降薪到原薪资的 35%,以避免现金流断裂。
AI 明星创业公司是否光环长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管理乱
AI 明星创业公司的飞速发展,难以避免的导致公司管理乱,职级不清晰。
如果毕业去 BATH、TMD 这种大公司,会有清晰的职级,比如阿里或者华为,会有明确的打怪升级路线,而这些级别在你跳槽的时候,外界也是认可的。
但是在创业公司,一般没有清晰的职级。比较糟心的是,在创业公司干了五年,可能在跳槽的时候,还只能说自己是一名算法或者开发工程师。
因为缺乏大公司里面高效、严格的管理,或许会让创业公司更灵活,这个做法的优劣还不好下定论。
但松散的组织,有可能导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立山头,例如,一个目标检测算法,可能多个团队都在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
踩坑较多
AI 创业公司,因为创始人多数是学者或者年轻学生出身,他们在探索商业化的道路以及公司方向选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很多坑和挫折。
像地平线余凯博士这种知名高管出来创业,仍然说创业要摸索前进,寻找破局点。
“
关于 AI 创业的炒作可以休矣,这个方向还在黑暗中摸索。为啥这些最好的人工智能公司的归宿就是被收购(其实主要是人才收购)?因为一项技术自身很难支撑一个商业模式。AI 公司需要的是静水流深,寻找破局点。喧闹的炒作之后搞得一地鸡毛,对这个行业发展并不好。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
”创始人踩坑,可能导致类似 2019 年底地平线较大范围的裁减 AIoT 部门,早期宣传的智能家居,在地平线官网已然销声匿迹;或者像旷视 2018 年底整个裁撤杭州的安防团队。
而知名的自动驾驶公司图森科技,早期也是做算法 API 服务的(给新浪做车型识别检测),后来才战略转型做货运自动驾驶。
去明星的创业公司,是有可能面临企业战略转型的,但作为普通员工,就要面临裁员或者转换业务方向的问题。
大公司• 优势
初创企业的劣势,基本都是大公司的优势,反之亦然。这里我们简单的概括一下。
稳定有保障
巨头的主营业务基本已经定型,例如 BAT 的搜索、电商和广告、游戏,华为的运营商电信设备和个人手机终端, 稳定的主营业务和盈利,在员工薪酬和福利上,会有更好的保障。
而大部分小规模的初创公司,社保都并非全额缴纳。比如 CV 四小龙中的某家,老员工的五险一金也是按照六七千的水平缴纳。
职级清晰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在大公司,可以按照清晰的职级,清楚的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奋斗目标。
而笔者在美团、华为的同学,靠着稳扎稳打,今天的职级和薪酬,反而比笔者高很多,尤其是他们的高额年终奖,让笔者只有羡慕的份。
名企光环
对于普通人,这点极为重要。如果在大公司工作几年,基本可以做到小企业随便跳,而且过去可能就是一个 leader,而在小企业工作五年,别说跳槽去大企业,再去小企业,都不见得受待见。
我们看某个初创公司,对外宣传时,一般说,我们的核心团队来自于谷歌、腾讯、阿里、华为,而不会写来自于某个不知名的小公司。
某种层面来说,大公司光环,等同于名校的学历。
技术实力
在顶级的 AI 创业公司,像旷视、商汤这种,或许能吸引很多非常厉害的应届生进入,例如旷视经常被称作「清北集中营」,但是在大部分创业公司,其人才平均水准,较大企业是差一两个等级的。
巨头聚集了更多的顶级名校或者实力更强的毕业生。这里不歧视任何人,但不得不承认,不同层级学校的毕业生,其总体(不要拿个体来反驳)的视野、能力、思维方式都不在一个 level。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大公司 · 劣势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小公司能独挡一面,在大公司只能当螺丝钉」。
或许,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大公司里基本各个方面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负责的方向就可以了;而在小公司,可能各方面都得操心,身兼多职。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在一个方向做精做深,还是广撒网,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而对于一些人提到大公司体制僵化,晋升难,或许去初创企业,也不一定能快速晋升。
总结:认清你自己
前面叙述了那么多,借用一个有明星 AI 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巨头工作经验的朋友,做过的一句总结:如果你特别厉害,能独当一面,可以去创业公司;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去大公司好好学习、提升自己。
请注意,本文讨论的选项是大公司和明星 AI 创业公司,对于更小规模的创业公司,除非创始人和初始团队非常厉害,否则,去这些公司的风险更大,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可能有较大不利影响。
另外,大公司的校招职位数(HC)也是有限的,在 2019 年算法岗一片红海的情况下,大部分算法应届生,很难拿到 BATH、TMD 这些大公司的算法岗 offer 的,最终去 AI 明星创业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学校不太好的毕业生,去大公司和 AI 独角兽的难度更大,或许开发岗进大公司的难度更小一些。如果不得不去规模更小的公司去做算法,需要谨慎考虑一下。
最后给个小建议:如果你很想或者不得不去一家创业公司,在拿到 offer 后,抽出时间去实习一段时间,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让你对这家公司的团队氛围、发展前景、员工福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时,如果不符预期,还可以及时止损。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拿到称心如意的好 offer,祝您前程似锦!
扫描二维码
关注
AIZOO
—— 完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