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

https://www.toutiao.com/a6663723220744536584/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1张图片

 

 

是的,李开复来了。

春节期间,他来跟我们这帮硅谷的年轻华人“硅谷海漂”们,聊了聊。

过去的几个月,中美关系剧变,我们在硅谷,感受自然更加直接。

 

  • 今年1月,中国在美直接投资额(FDI)最新数据发布:2018年大幅紧缩至48亿美金,仅为2017年的六分之一。
  • 去年12月,华为事件爆发,中美争端战火烧到最旺:“确保美国的5G领先优势”成为特朗普的最高指示。
  • 去年11月,美国商务部出台更加严苛的出口管制框架,AI相关领域,赫然在列。更多年轻华人的美国工签,需要时间更久的“进一步审核”。

 

中美科技产业未来,还有我们“硅谷海漂”年轻人的创业抉择,自然成为了交流重点…

人工智能(AI),是李开复最早开始耕耘的领域。从学界到业界,从苹果、微软到谷歌,再到创新工场,他早已是业内顶级专家。

自然地,我们讨论时间最久的话题,就是AI了。下面,我们就把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你。

 

两类AI创业机遇

李开复总结,现在能看到的AI商机,主要分两类:纯技术型公司,还有 To B型公司。

纯AI技术型的创业,靠的是技术优势。可是,现在看来,这类创业的最大红利期已经过去。

3年前,顶级AI专家很少,自然“物以稀为贵”。围绕这些大师,有一批纯AI公司崛起。

现在,这类公司的希望在于,领域专家对某种新技术的可持续的优势。比如,两年前的自动驾驶,一年前火热的机器人和芯片,都属此类。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2张图片

 

 

To B的AI公司,就是针对某商业场景(如金融、零售、仓储、物流、医疗、制造等),用AI赋能:从解决方案发展产品;从一个头部客户,发展到多个客户;从一次性收入,到持续性收入。

这类公司必须明确:to B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不会有to C型那么快。

还有,经常需要CEO亲自参与销售。所以,这类公司的CEO,最好是很有经验,且善于销售的企业家型CEO,还要有很强的销售团队,难度很大。

 

三大AI创业挑战

如果仔细分析,上面的两种模式,真的会有很多百亿美金级的公司出现吗?李开复对此,持保留态度。原因在于下面这三个挑战。

第一,AI 早已不是少部分人玩的“Rock Science(顶级技术)”,而是在快速平台化。因此,纯 AI公司很难持续拥有纯技术优势。AI公司的主要力量,必须放在扩展业务,解决更多实际客户痛点。

第二,AI + 云的速度来的很快。那么, 对于传统公司来说,虽然愿意购买AI,但也会不断比较“内部开发 + 云” 和 “购买全套AI方案”的成本。一旦成本够低,传统企业自己就可以解决,并不需要to B型AI公司了。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3张图片

 

 

第三,AI还在逐步成熟,虽然,最终可以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价值,但是这些传统企业并不想花很多钱,来跟你“共同进步”。

所以,一个很大的AI商机,是帮助传统公司逐步获得价值,在此过程中来赚取相应的利润额。但,这就不太可能是个创业型的AI公司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边有AI技术巨头,聚拢几百个博士,在各个领域找机会;一边有互联网巨头,把AI技术快速加入通用云端;还有一边有传统客户,却已无法再被“忽悠”,漫天要价了。

所以,一个创业型的AI公司,面临的挑战真的很大,而创新工场就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独特打法,帮助创业公司进一步突破重围。

 

两个AI中国快车道

在AI的重要应用领域方面,医疗和教育,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我们在美国,原本都以为的是,美国医疗很发达,很多创新自然会诞生在这里。可是,李开复告诉我们:正是这医疗的进步,让美国人太自以为是。

很多美国人认为,顶级医生的科学认知是最主要的,而超精准的人工智能标注则在其次,对大数据一无所知。这样过度的傲慢,最终会葬送美国的优势。

“美国,其实很封闭,我想捐赠我的癌症数据,都无法捐赠”,李开复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更看好中国 + 医疗 + AI。”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4张图片

 

 

教育,同样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民生领域。

李开复总结,无论中美,学校之外的“课外教育”都有大量的创业机会。

美国方面,父母课外教育习惯已经固化,不愿意花太多钱,所以美国Ed-tech一直很冷门。

但是,中国情况完全不同。

从创新工场最早投资的VIPKID 就可以看到,如果企业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并且孩子乐于学习的渠道,那么父母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很乐于消费的。

那么,在线教育只是一个“辅助”吗? 李开复的观点是:不。

线上带来的价值包括:对接线下稀缺资源(例如外教)、针对性的练习软件(例如英语流利说、AI赋能的Drills、互动乐趣学习的Gamified Education)、获客更快速、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另外还有,线上线下的融合。

在被问及教育未来的时候,李开复明确地跟我们说:教育创业的机会,中国比美国大得多。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5张图片

 

 

 

三个给“硅谷海漂”的建议

最后,对于个人成长和创业,开复老师给了我们许多中肯的建议。总结起来,大体有三点。

建议一:要回国,尽早行动。

他说,移动互联网是真的最后一次爆发的平台革命。人工智能和其他机会,虽然长远来说可能更巨大,但是过去这种平台型爆发的机会,在未来会越来越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的人才差距在快速缩减。以前回国“连升三级”的机会不会再看到。所以若计划回国,还是别拖延太久。

建议二:要警惕,水土不服。

若是下定决心准备回国创业,此前一定要常回国考察,亲自感受,以此来获得一手的资料与信息,“在国外肯定找不到一个回国的创业方向”。

“如果在国外,只看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其实已经看不到本质和精髓。所以,建议对创业有兴趣的朋友,多回国看看,并有Take Risk(敢于冒险)的决心。”

所以,直接放弃“等我想到了点子再创业回国”这种幻想吧,成功率为0。先不说你哪有空每天想点子,就算想到了,回国了,也会不接地气,水土不服。

那怎么办?很简单,培养能力,之后带着你自己,还有你的能力,回来就好。

 

李开复对话“硅谷海漂”:中美AI机遇与挑战_第6张图片

 

 

建议三:要培养,个人优势。

对于硅谷年轻人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与管理。要在工作中,找到能锤炼你技术和能培养你管理能力的地方。

对于工程师而言,在大公司的,建议尽量接触前沿的科技,发表论文,进一步夯实技术能力。也可以考虑转为工程主管 (EM)或产品经理(PM)职位,来发展更全面的管理能力。

在创业公司的工程师,则要更多参与到产品的决策中,以此增加掌控全局的能力。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开复老师建议做尖端的技术(AI、 AR、VR等),并多尝试从0到1的产品。还要保持对技术的敏锐来赢得科研团队的尊敬。

李开复还说,在美国顶级公司做过PM (产品经理)和EM (工程主管)的人,不要低估自己的累积和价值,也不要高估回国对接地气需要的时间。

AI时代,中美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双雄,而精通中美文化背景,有技术与管理经历优势的硅谷科技人才,依然会受到强烈追捧。

 

尾声

原来,开复老师这么亲和。这是聊完以后,我们的第一感受。

尤其,在过年这个特殊时刻。

就像是,家里最亲近的长辈,突然空降,来跟我们这些没能回家的“硅谷海漂”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家乡”的事儿,再给予寄托。

最后, 无论你“漂”在中国还是美利坚,都能用力地Play在你的每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