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 第1章 稀缺

文章目录

    • 前言
    • 第1章 稀缺
      • 第001讲 |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 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 2.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 3. 战俘营里的货币
        • 4.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济规律在那里都起作用
      • 第002讲 | 马粪争夺案 ——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
        •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 因为有效,所以公正
      • 第003讲 |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 破窗理论谬误
          • 破窗理论的变种
            • (1)国家发展破窗理论
            • (2)工人就业破窗理论
            • (3)食物保鲜破窗理论
        •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 第004讲 | 区分愿望与结果
        •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 第005讲 |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 第006讲 |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 第007讲 | 铅笔的故事
        • 神奇的铅笔
        • **市场是让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互相协作的平台**。
      • 第008讲 |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行善扶贫难见成效的原因
          • 1. 缺乏反馈机制
          • 2. 委托代理问题
          • 3. 所托非人问题
          • 4. 养懒汉效应
        •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第009讲 | 稀缺
        •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基本约束。
        • 稀缺的原因
          • 1. 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 2.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 第010讲 | 选择和歧视
        • 歧视不可避免
        • 歧视和逆向歧视
        • 如何歧视才是关键
      • 第011讲 |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 歧视的起源
        • 歧视具有代价
      • 第012讲 |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 歧视可以是有建设性的
        • 限制合理的歧视会造成恶果

前言

  • 经济学: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
  • 人类面临四大基本约束:
    (1)东西不够
    (2)生命有限
    (3)互相依赖
    (4)需要协调
    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都是为了适应着四种基本约束衍生出来的。

第1章 稀缺

第001讲 |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 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 O. W. Camp,1945) 雷德福(R. A. Radford)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 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 战俘营交易的发展
    • 中转营:临时战俘,交易量稀少,成交价差距大
    • 固定营:交易频繁,在固定的地方交易,成交价差距小,除了物品交易之外,还有劳动服务市场

2.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 在战俘营里,面包一个星期发两次,面包价格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在发面包的前夜达到高峰,在发面包的当天回落。

3. 战俘营里的货币

  •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在战俘营中用香烟代替传统的货币,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说战俘会用坏香烟代替好香烟进行交易。

4.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 概念理解
    • 通货膨胀: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
    • 通货紧缩: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
  • 当战俘营遭遇空袭,战俘觉得留着那么多香烟没有意义,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抽起香烟,第二天,香烟减少(流通货币减少),出现通货紧缩;
  • 如果传闻红十字会要送一批香烟过来,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于是物价上涨,当这个消息被证实是假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又会回落,之前都是泡沫,现在泡沫破灭了。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济规律在那里都起作用

驳斥了最初所说的观点:经济学分析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而中国的市场经济离完善还有距离,所以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能分析中国的经济。

交易
价格
价格波动
面包价格周期变化
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
坏香烟代替好香烟
通胀通缩
空袭抽香烟通缩
红十字会送香烟通胀

第002讲 | 马粪争夺案 ——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

  • 马粪争夺案
    • 原告:请两位帮工捡马粪,堆起来之后回去取车,准备第2天来运,马粪上没有做标记
    • 被告:看到马粪之后觉得马粪没做标记没有主人,于是将马粪拖走
  • 案件判决对后代的影响
    • 如果将马粪判给原告,原告是用劳动创造财富的人,那么人们就会认识到: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大家会达成“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随便拿走”的共识,这样在保护财富上不需要花费太多工夫,人们可以专心积极地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从而走向富足。
    • 如果将马粪判给被告,人们会认为:只要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这样有产者花费在看管财富上的努力会增大,直到足以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人们会丧失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 家长会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顺手牵羊,这种普世的公正观背后是对效率的考量
  • 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能帮助降低这种消耗,就越能积累财富。
  • 生活中的事例:
  1. 在将一个人投进监狱之前需要对他做出公正的审判,否则会消耗人力资本;
  2. 交通肇事者要负责,否则马路会非常混乱,效率降低,马路的价值消失。

因为有效,所以公正

  • 往往是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或者那些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

第003讲 |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 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进行对比,经济学要教给大家的,是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到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也要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1848)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
  • 是否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个人有没有受过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标志。

破窗理论谬误

  • 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就是好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破窗理论的变种
(1)国家发展破窗理论
  • 有些国家做了很多错事,回过头来看,幸好当时做了错事才有后来的发展。例如德国经历二战,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
  • 但是要看到的是,如果国家不遭受那些创伤,资本的积累会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
  • 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2)工人就业破窗理论
  • 老人如果不早点退休,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机会;机器太先进会减少工人的工作机会。
  • 如果这样就让所有人都提前20年退休,不准使用机器,那么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会一落千丈。
  • 机器会取代工人,但是一定会有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但新的工作是什么呢?不知道,只能靠想象。
(3)食物保鲜破窗理论
  • 《魔鬼经济学》中的例子:环保主义者反对使用塑料袋装食物,认为这样会造成浪费。
  • 但是同时要考虑到使用塑料袋可以延长食物保鲜时间,不使用塑料袋就会浪费很多食物。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 看不见的是替代方案所导致的隐形的净损失
  • 认识破窗理论谬误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看见那些隐形利益和损失需要一点想象力
  • 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甚至是永远都看不见的因素

第004讲 | 区分愿望与结果

哲学家康德曾说:“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 敌人的思想,我们能够识别,能够抵制,反而是那些用良好的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难以识别。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例如:
(1)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但最后穷人的境遇反而更糟了;
(2)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最后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3)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但最后这些人的境遇却变得更惨了;
(4)我们颁布了各种各样保护濒危动物的法律,但最后这些动物却越保护越少了;
……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 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对策,最后事态的走向会和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害的后果

第005讲 |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 《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1950)阿曼·阿尔钦(Armen Alchian)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如何存活下来的,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些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第006讲 |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 斯密的第一个观点: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 斯密的第二个观点: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人们把自己认为的别人是否幸福,当作自己是否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 斯密的第三个观点: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人们只能爱很少的几个人,爱心没办法扩展到小圈子以外的范围。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每个人的爱心是有限的,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市场,市场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斯密:“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 总结斯密的人性观:人是自私的,但也有爱心;爱心只能适用于小圈子,无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
  • 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第007讲 | 铅笔的故事

神奇的铅笔

  • 一支铅笔的制造过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其神奇之处在于
    1. 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握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但是铅笔却可以被制造出来
    2. 参与生产铅笔的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努力会生产出一支铅笔,他们只是做自己手头上的事
    3. 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互相不认识,但是可以共同合作制造出铅笔
    4. 虽然一支铅笔凝聚着成千上万的人的努力,但是购买一支铅笔的代价却微乎其微

让这么神奇的事情成为可能的力量就是市场

市场是让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互相协作的平台

第008讲 |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行善扶贫难见成效的原因

1. 缺乏反馈机制
  • 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且有明确的标准挑选出善于从商的人,但是行善没有。
2. 委托代理问题
  • 负责行善的人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会大打折扣
3. 所托非人问题
  • 有些地区的贫困是当地政府造成的,而扶贫机构将钱交给造成贫困的政府,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4. 养懒汉效应
  • 持续的扶贫造成人们的依赖心理,不愿意自己努力,而是保持贫困,这样才能持续获取援助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商业行为由于有市场机制协调,并鼓励人们分工合作,能够大幅、持续、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生活。

第009讲 | 稀缺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基本约束。

  • 不仅包括矿产、森林、能源等有形资产的匮乏,还包括空气、天资、注意力、信任和时空等无形资产的不足

稀缺的原因

1. 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 需求越多,商品的价格越高
2.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 需求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第010讲 | 选择和歧视

歧视不可避免

  • 资源稀缺 → 要对其用途进行选择 → 采取选择标准 → 存在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 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是一体的

歧视和逆向歧视

  • 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新的歧视,称之为逆向歧视

如何歧视才是关键

  • 首先,要认识到歧视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有倾向的,都是偏颇的
  • 第二,谁进行了歧视,谁就要承担歧视的后果
  • 第三,歧视方案的后果承担人,有权取得相关信息
  • 举例:学校招生
    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所以在招生的时候必然对学生有所选择,有选择就有歧视,不可避免。学校作为招生的主体,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但必须要承担这样招生的后果。最后,用人单位作为招生政策的后果承担人,有权知道某个学生是因为成绩好还是因为种族特征被录取的。

稀缺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

第011讲 |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歧视的起源

(1)偏好
(2)信息不对称导致以偏概全

歧视具有代价

  • 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以偏概全(歧视)能够让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一些初步的印象
  • 以偏概全会发生错误,需要付出代价,当这个代价较低的时候,我们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而当代价很高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 举例:招聘
    当招聘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时候,因为国有企业的竞争较小,即使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强,失去他也不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招聘部门会对这种特立独行的人有更多的歧视;而在私营企业里,竞争压力大,雇主如果以貌取人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时候他们会更加看重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对他们的个人偏好有更大的容忍度,歧视现象就比较少。

第012讲 |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歧视可以是有建设性的

  • 举例:华人根据关系计算,将人分成不同等级,做生意的时候,针对不同等级有不一样的条款,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分级的目的是进行信用评级,因为在异国他乡没有政府关系,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保护他们,只能通过这种距离的计算进行自我保护。

限制合理的歧视会造成恶果

  •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 举例:美国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在放贷的时候通常比较谨慎,因此大多数美国人贷不了款,买不了房,购房率一向比较低。后来商业银行的放贷数据被公开,人们发现能够拿到贷款的多数是白人,认为商业银行有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掀起平权运动,政府威逼利诱,促使银行放贷,商业银行则不再对买房的人进行严格审查,相反还鼓励人们买房。但是银行知道这样的债务是有毒的,所以把这些债务打包卖来卖去,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