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记忆稳定性:
总过四大类排序:插入、选择、交换、归并(基数排序暂且不算)
比较高级一点的(时间复杂度低一点得)shell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除了归并排序)都是不稳定的,在加上低一级的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
比较低级一点的(时间复杂度高一点的)插入排序, 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都是稳定的。
(4种不稳定,4种稳定)。
怎么记忆初始序列是否对元素的比较次数有关:
/**
* @brief 严版数据结构书代码
* 最好的情况,数组本身有序,就只需执行n-1次比较,此时时间复杂度为O(n);
* 最坏的情况,数组本身逆序,要执行n(n-1)/2次,此时时间复杂度为O(n^2);
*/
void _insertSort(int R[], int n)
{
int i, j, temp;
for ( i = 1; i < n; ++i ) {
if ( R[i] < R[i - 1] ) {//将R[i]插入有序字表
temp = R[i]; //设置哨兵
for ( j = i - 1; R[j] > temp; --j ) {
R[j+1] = R[j];
}
R[j+1] = temp;
}
}
}
对于直接插入排序:
当最好的情况,如果原来本身就是有序的,比较次数为n-1次(分析(while (j >= 0 && temp < R[j]))这条语句),时间复杂度为O(n)。
当最坏的情况,原来为逆序,比较次数为2+3+...+n=(n+2)(n-1)/2次,而记录的移动次数为i+1(i=1,2...n)=(n+4)(n-1)/2次。
如果序列是随机的,根据概率相同的原则,平均比较和移动的次数为n^2/4.
/**
* @brief 严版数据结构 选择排序
* 采用"选择排序"对长度为n的数组进行排序,时间复杂度最好,最坏都是O(n^2)
* 当最好的时候,交换次数为0次,比较次数为n(n-1)/2
* 最差的时候,也就初始降序时,交换次数为n-1次,最终的排序时间是比较与交换的次数总和,
* 总的时间复杂度依然为O(n^2)
*/
void _selectSort(int R[], int n)
{
int i, j, temp, index;
for ( i = 0; i < n; ++i ) {
index = i;
for ( j = i + 1; j < n; ++j ) {
if ( R[index] > R[j] ) {
index = j;//index中存放关键码最小记录的下标
}
}
if (index != i) {
temp = R[i];
R[i] = R[index];
R[index] = temp;
}
}
}
选择排序不关心表的初始次序,它的最坏情况的排序时间与其最佳情况没多少区别,其比较次数都为 n(n-1)/2,交换次数最好的时候为0,最差的时候为n-1,尽管和冒泡排序同为O(n),但简单选择排序性能上要优于冒泡排序。但选择排序可以 非常有效的移动元素。因此对次序近乎正确的表,选择排序可能比插入排序慢很多。
/**
* @brief 改进的冒泡排序
* @attention 时间复杂度,最好的情况,要排序的表本身有序,比较次数n-1,没有数据交换,时间复杂度O(n)。
* 最坏的情况,要排序的表本身逆序,需要比较n(n-1)/2次,并做等数量级的记录移动,总时间复杂度为O(n^2).
*/
void bubbleSort2(int R[], int n)
{
int i, j, temp;
bool flag = TRUE; //flag用来作为标记
for ( i = 0; i < n && flag; ++i ) {
flag = FALSE;
for ( j = n - 1; j > i; --j ) {
if (R[j] < R[j - 1]) {
temp = R[j];
R[j] = R[j - 1];
R[j - 1] = temp;
flag = TRUE;//如果有数据交换,则flag为true
}
}
}
}
冒泡排序:
最好的情况,n-1次比较,移动次数为0,时间复杂度为O(n)。
最坏的情况,n(n-1)/2次比较,等数量级的移动,时间复杂度为O(O^2)。
/**
* @brief 希尔排序, 对于长度为n的数组,经过 "希尔排序" 输出
*/
void shellSort(int R[], int n)
{
int i, j, temp;
int k = n / 2;
while (k >= 1) {
for (i = k; i < n; ++i) {
temp = R[i];
j = i - k;
while (R[j] < temp && j >= 0) {
R[j+k] = R[j];
j = j - k;
}
R[j+k] = temp;
}
k = k / 2;
}
希尔排序初始序列对元素的比较次数有关。
/**
* @brief 构建 大顶堆
* @attention 个人版本,堆排序
*/
void heapAdjust(int R[], int start, int end)
{
int j, temp;
temp = R[start];
for ( j = 2 * start + 1; j <= end; j = j * 2 + 1 ) {
if ( j < end && R[j] < R[j + 1] ) {
++j;
}
if ( temp > R[j] ) {
break;
}
R[start] = R[j];
start = j;
}
R[start] = temp;
}
/**
* @brief 堆排序
* @param R为待排序的数组,size为数组的长度
* 时间复杂度:构建大(小)顶堆,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log(n+1),因此对每个结点调整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 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做的操作次数为n/2,第二个操作次数为(n-1),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
void heapSort(int R[], int size)
{
int i, temp;
for ( i = size / 2 - 1; i >= 0; --i ) {
heapAdjust(R, i, size);
}
for ( i = size - 1; i >= 0; --i ) {
temp = R[i];
R[i] = R[0];
R[0] = temp;//表尾和表首的元素交换
heapAdjust(R, 0, i - 1);//把表首的元素换成表尾的元素后,重新构成大顶堆,因为除表首的元素外,
//后面的结点都满足大顶堆的条件,故heapAdjust()的第二个参数只需为0
}
}
/**
* @brief 将有序的长度为n的数组a[]和长度为m的b[]归并为有序的数组c[]
* 只要从比较二个数列的第一个数,谁小就先取谁,取了之后在对应的数列中删除这个数。
* 然后再进行比较,如果有数列为空,那直接将另一个数列的数据依次取出即可。
* 将两个有序序列a[first...mid]和a[mid...last]合并
*/
void mergeArray(int a[], int first, int mid, int last, int tmp[])
{
int i = first, j = mid + 1;
int k = 0;
while ( i <= mid && j <= last ) {
if ( a[i] <= a[j] )
tmp[k++] = a[i++];
else
tmp[k++] = a[j++];
}
while ( i <= mid ) {
tmp[k++] = a[i++];
}
while ( j <= last ) {
tmp[k++] = a[j++];
}
for (i = 0; i < k; i++) {//这里千万不能丢了这个
a[first + i] = tmp[i];
}
}
/**
* @brief 归并排序,其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数组分成二组A,B,如果这二组组内的数据都是有序的,
* 那么就可以很方便的将这二组数据进行排序。如何让这二组组内数据有序了?
* 可以将A,B组各自再分成二组。依次类推,当分出来的小组只有一个数据时,
* 可以认为这个小组组内已经达到了有序,然后再合并相邻的二个小组就可以了。这样通过先 (递归) 的分解数列,
* 再 (合并) 数列就完成了归并排序。
*/
void mergeSort(int a[], int first, int last, int tmp[])
{
int mid;
if ( first < last ) {
mid = ( first + last ) / 2;
mergeSort(a, first, mid, tmp); //左边有序
mergeSort(a, mid + 1, last, tmp); //右边有序
mergeArray(a, first, mid, last, tmp);
}
}
/**
* @brief 虽然快速排序称为分治法,但分治法这三个字显然无法很好的概括快速排序的全部步骤。
* 因此我的对快速排序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挖坑填数+分治法:
* @param R为待排数组,low和high为无序区
* 时间复杂度:最好O(nlogn),最坏O(n^2),平均O(nlogn),空间复杂度O(logn);
*/
void quickSort(int R[], int low, int high)
{
if ( low < high ) {
int i = low, j = high, temp = R[low];
while ( i < j ) {
//从右往左扫描,如果数组元素大于temp,则继续,直至找到第一个小于temp的元素
while ( i < j && R[j] >= temp ) {
--j;
}
if ( i < j ) {
R[i++] = R[j];
}
while ( i < j && R[i] <= temp ) {
++i;
}
if ( i < j ) {
R[j--] = R[i];
}
}
R[i] = temp;
quickSort(R, low, i - 1);
quickSort(R, i + 1, high);
}
}
各排序算法整体分析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以及快速排序对数据的有序性比较敏感,尤其是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不关心表的初始次序,它的最坏情况的排序时间与其最佳情况没多少区别,其比较次数为 n(n-1)/2,但选择排序可以 非常有效的移动元素。因此对次序近乎正确的表,选择排序可能比插入排序慢很多。
冒泡排序在最优情况下只需要经过n-1次比较即可得出结果(即对于完全正序的表),最坏情况下也要进行n(n-1)/2 次比较,与选择排序的比较次数相同,但数据交换的次数要多余选择排序,因为选择排序的数据交换次数顶多为 n-1,而冒泡排序最坏情况下的数据交换n(n-1)/2 。冒泡排序不一定要进行 趟,但由于它的记录移动次数较多,所以它的平均时间性能比插入排序要差一些。
插入排序在最好的情况下有最少的比较次数 ,但是它在元素移动方面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它只与毗邻的元素进行比较,效率比较低。
希尔排序实际上是预处理阶段优化后的插入排序,一般而言,在 比较大时,希尔排序要明显优于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采用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用递归的方法,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规模较小但与原问题相似的子问题进行求解。快速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平均而言,快速排序是基于关键字比较的内部排序算法中速度最快者;但是由于快速排序采用的是递归的方法,因此当序列的长度比较大时,对系统栈占用会比较多。快速算法尤其适用于随机序列的排序。
因此,平均而言,对于一般的随机序列顺序表而言,上述几种排序算法性能从低到高的顺序大致为: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但这个优劣顺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完全的性能逆转。
对于序列初始状态基本有正序,可选择对有序性较敏感的如插入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等方法
对于序列长度 比较大的随机序列,应选择平均时间复杂度较小的快速排序方法。
各种排序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应于不同的应用环境,因此在选择一种排序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应当先分析实际问题的类型,再结合各算法的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算法
这里特别介绍下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时间主要耗费在划分操作上,对长度为k的区间进行划分,需要k-1次关键字比较。
(1)最坏的时间复杂度
最坏情况是每次划分选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划分的结果是基准左边的子区间为空(或右边的子区间为空),而划分所得的另一个非空的子区间中记录数目,仅仅比划分前的的无序区中记录个数减少一个。
因此,快速排序必须做n-1次划分,第i次划分开始区间长度为n-i+1,所需的比较次数为n-i(1<=i<=n-1),故总的比较次数达到最大值:n(n-1)/2;
如果按上面给出的划分算法,每次取当前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为基准,那么当文件的记录已按递增序(或递减序)排列时,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就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则快速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反而最多。
(2)最坏的时间复杂度
在最好情况下,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的"中值"记录,划分的结果是基准的左、右两个无序子区间的长度大致相等。总的关键字比较次数:
0(nlgn)
(3)平均时间复杂度
尽管快速排序的最坏时间为O(n2),但就平均性能而言,它是基于关键字比较的内部排序算法中速度最快者,快速排序亦因此而得名。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gn)。
(4)空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在系统内部需要一个栈来实现递归。若每次划分较为均匀,则其递归树的高度为O(lgn),故递归后需栈空间为O(lgn)。最坏情况下,递归树的高度为O(n),所需的栈空间为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