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表

跳表

  • 跳表的基本思想
  • 跳表
  • 简单的性能分析
    • 每层的节点数目
    • 最高的层数
    • 搜索的时间复杂度
    • 平均层数
  • skiplist与平衡树、哈希表的比较
  • 小结

跳表(skip list) 对应的是平衡树(AVL Tree),是一种 插入/删除/搜索 都是 O(log n) 的数据结构。它最大的优势是原理简单、容易实现、方便扩展、效率更高。因此在一些热门的项目里用来替代平衡树,如 redis, leveldb 等。

跳表的基本思想

首先,跳表处理的是有序的链表(一般是双向链表,下图未表示双向),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链表中,如果要搜索一个数,需要从头到尾比较每个元素是否匹配,直到找到匹配的数为止,即时间复杂度是 O(n)。同理,插入一个数并保持链表有序,需要先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再执行插入,总计也是 O(n) 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搜索的速度呢?很简单,做个索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我们新创建一个链表,它包含的元素为前一个链表的偶数个元素。这样在搜索一个元素时,我们先在上层链表进行搜索,当元素未找到时再到下层链表中搜索。例如搜索数字 19 时的路径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先在上层中搜索,到达节点 17 时发现下一个节点为 21,已经大于 19,于是转到下一层搜索,找到的目标数字 19。

我们知道上层的节点数目为 n / 2 n/2 n/2,因此,有了这层索引,我们搜索的时间复杂度降为了: O ( n / 2 ) O(n/2) O(n/2)。同理,我们可以不断地增加层数,来减少搜索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上面的 4 层链表中搜索 25,在最上层搜索时就可以直接跳过 21 之前的所有节点,因此十分高效。

更一般地,如果有 k 层,我们需要的搜索次数会小于 ⌈ n 2 k ⌉ + k \lceil \frac{n}{2^k} \rceil + k 2kn+k ,这样当层数 kk 增加到 ⌈ log ⁡ 2 n ⌉ \lceil \log_{2} n \rceil log2n 时,搜索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 log ⁡ n \log n logn。其实这背后的原理和二叉搜索树或二分查找很类似,通过索引来跳过大量的节点,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跳表

上节的结构是“静态”的,即我们先拥有了一个链表,再在之上建了多层的索引。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的链表是通过多次插入/删除形成的,换句话说是“动态”的。上节的结构要求上层相邻节点与对应下层节点间的个数比是 1:2,随意插入/删除一个节点,这个要求就被被破坏了。

因此跳表(skip list)表示,我们就不强制要求 1:2 了,一个节点要不要被索引,建几层的索引,都在节点插入时由抛硬币决定。当然,虽然索引的节点、索引的层数是随机的,为了保证搜索的效率,要大致保证每层的节点数目与上节的结构相当。下面是一个随机生成的跳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它每层的节点数还和上节的结构差不多,但是上下层的节点的对应关系已经完全被打破了。

现在假设节点 17 是最后插入的,在插入之前,我们需要搜索得到插入的位置:
跳表_第1张图片
接着,抛硬币决定要建立几层的索引,伪代码如下:

randomLevel()
    lvl := 1
    -- random() that returns a random value in [0...1)
    while random() < p and lvl < MaxLevel do
        lvl := lvl + 1
    return lvl

上面的伪代码相当于抛硬币,如果是正面(random() < p)则层数加一,直到抛出反面为止。其中的 MaxLevel 是防止如果运气太好,层数就会太高,而太高的层数往往并不会提供额外的性能,一般 M a x L e v e l = log ⁡ 1 / p n MaxLevel = \log_{1/p}{n} MaxLevel=log1/pn。现在假设 randomLevel 返回的结果是 2,那么就得到下面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要删除节点,则把节点和对应的所有索引节点全部删除即可。当然,要删除节点时需要先搜索得到该节点,搜索过程中可以把路径记录下来,这样删除索引层节点的时候就不需要多次搜索了。

显然,在最坏的情况下,所有节点都没有创建索引,时间复杂度为 O ( n ) O(n) O(n),但在平均情况下,搜索的时间复杂度却是 O ( l o g n ) O(log n) O(logn),为什么呢?

简单的性能分析

一些严格的证明会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概率统计学知识,所以这里只是简单地说明。

每层的节点数目

上面我们提到 MaxLevel,原版论文 中用 L ( n ) L(n) L(n) 来表示,要求 L ( n ) L(n) L(n) 层有 1 / p 1/p 1/p 个节点,在搜索时可以不理会比 L ( n ) L(n) L(n) 更高的层数,直接从 L ( n ) L(n) L(n) 层开始搜索,这样效率最高。

直观上看,第 l l l 层的节点中在第 l + 1 l+1 l+1 层也有索引的个数是 n l + 1 = n l p n_{l+1} = n_l p nl+1=nlp 因此第 l l l 层的节点个数为: n l = n p l − 1 n_l = n p^{l-1} nl=npl1于是代入 n L ( n ) = 1 / p nL(n)=1/p nL(n)=1/p 得到 L ( n ) = log ⁡ 1 / p n L(n) = \log_{1/p}n L(n)=log1/pn

最高的层数

上面推导到每层的节点数目,直观上看,如果某一层的节点数目小于等于 1,则可以认为它是最高层了,代入 n p l − 1 = 1 np^{l-1} = 1 npl1=1 得到层数 L m a x = log ⁡ 1 / p n + 1 = L ( n ) + 1 = O ( log ⁡ n ) L_{max} = \log_{1/p}n + 1 = L(n) + 1 = O(\log n) Lmax=log1/pn+1=L(n)+1=O(logn)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的解析解,我们能知道的是,当 n 足够大时,最大能达到的层数为 O(logn),详情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博客最高楼层问题。

搜索的时间复杂度

为了计算搜索的时间复杂度,我们可以将查找的过程倒过来,从搜索最后的节点开始,一直向左或向上,直到最顶层。如下图,在路径上的每一点,都可能有两种情况:
跳表_第2张图片

  1. 节点有上一层的节点,向上。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 p p p
  2. 节点没有上一层的节点,向左。出现的概率是 1 − p 1-p 1p

于是,设 C ( k ) C(k) C(k) 为反向搜索爬到第 k 层的平均路径长度,则有:

C(0) = 0
C(k) = p * (情况1) + (1-p) * (情况2)

将两种情况也用 C 代入,有:

C(k) = p*(1 + C(k–1)) + (1–p)*(1 + C(k))
C(k) = C(k–1) + 1/p
C(k) = k/p

上式表明,搜索时,平均在每层上需要搜索的路径长度为 1 / p 1/p 1/p,从平均的角度上和我们第一小节构造的“静态”结构相同(p 取 1/2)。
又注意到,上小节我们知道跳表的最大层数为 O ( l o g n ) O(logn) O(logn),因此,搜索的复杂度 O ( log ⁡ n ) / p = O ( log ⁡ n ) O(\log n) / p = O(\log n) O(logn)/p=O(logn)
这里我们用到的是最大层数,原论文证明时用到的是 L ( n ) L(n) L(n),然后再考虑从 L ( n ) L(n) L(n) 层到最高层的平均节点个数。这里为了理解方便不再详细证明。

平均层数

根据前面randomLevel()的伪码,我们很容易看出,产生越高的节点层数,概率越低。定量的分析如下:

节点层数至少为1。而大于1的节点层数,满足一个概率分布。
节点层数恰好等于1的概率为1-p。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2的概率为p,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2的概率为p(1-p)。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3的概率为p2,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3的概率为p2(1-p)。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4的概率为p3,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4的概率为p3(1-p)。

因此,一个节点的平均层数(也即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计算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很容易计算出:

当p=1/2时,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为2;
当p=1/4时,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为1.33。

skiplist与平衡树、哈希表的比较

  • skiplist和各种平衡树(如AVL、红黑树等)的元素是有序排列的,而哈希表不是有序的。因此,在哈希表上只能做单个key的查找,不适宜做范围查找。所谓范围查找,指的是查找那些大小在指定的两个值之间的所有节点。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平衡树比skiplist操作要复杂。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skiplist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1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skiplist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 从内存占用上来说,skiplist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一般来说,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2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skiplist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1/(1-p),具体取决于参数p的大小。如果像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1.33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查找单个key,skiplist和平衡树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log n),大体相当;而哈希表在保持较低的哈希值冲突概率的前提下,查找时间复杂度接近O(1),性能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平常使用的各种Map或dictionary结构,大都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skiplist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

小结

  1. 各种搜索结构提高效率的方式都是通过空间换时间得到的。
  2. 跳表最终形成的结构和搜索树很相似。
  3. 跳表通过随机的方式来决定新插入节点来决定索引的层数。
  4. 跳表搜索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插入/删除也是。

想到快排(quick sort)与其它排序算法(如归并排序/堆排序)虽然时间复杂度是一样的,但复杂度的常数项较小;跳表的原论文也说跳表能提供一个常数项的速度提升,因此想着常数项小是不是随机算法的一个特点?这也它们大放异彩的重要因素吧。

参考:
https://lotabout.me/2018/skip-list/
https://zsr.github.io/2017/07/03/redis-zset内部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中间件,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