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官方文档:https://pytorch.org/docs/stable/torch.html?
今天开始,兼顾Pytorch学习, 如果刚刚接触深度学习并且想快速搭建神经网络完成任务享受快感,当然是Keras框架首选,但是如果想在深度学习或人工智能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只有Keras就显得有点独木难支,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框架,这里我想学习Pytorch,它代码通俗易懂,接近Python原生,学起来也容易一些,所以接下来会整理自己在快速入门Pytorch道路上的所见所得,这个系列会有8篇理论+实战的文章,也是我正在学习的B站上的Pytorch入门实战课程,我会把学习过程的笔记和所思所想整理下来,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进军Pytorch。想要快速学习Pytorch,最好的秘诀就是手握官方文档,然后不断的实战加反思。
如果想真正的理解知识,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再去描述一遍, 通过这个系列,我相信能够打开Pytorch的大门,去眺望一个新的世界。
今天是课程的第一节课,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会学习Pytorch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演示,不是面面俱到,只是点到为止(要善于查官方文档)。 然后我们会先用numpy搭建一个简单的两层神经网络进行热身(这里会带你领略前向传播,反向传播的细节计算),之后,我们会用Pytorch一步一步的替代numpy里面的步骤,最后形成一个Pytorch版本的两层神经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亲身体会到Pytorch的强大。 完成上面的任务之后,就应该学会搭建简单的神经网络了,那么就小试牛刀一下,搭建一个神经网络并教会他玩一个简单的游戏!
分享大纲如下:
OK, let’s go!
PyTorch是一个基于Python的科学计算库,它有以下特点:
Tensor类似与NumPy的ndarray,唯一的区别是Tensor可以在GPU上加速运算。
下面实际演练一下Tensor的一些构造方式:
# 导入Pytorch
import torch
# 构造一个未初始化的5 * 3的矩阵
x = torch.empty(5, 3) # 5行3列的未初始化Tensor
# 构造一个随机初始化的矩阵
x = torch.rand(5, 3) # 5行3列的随机初始化Tensor, 都在0-1之间
# 构造一个全部为0, 类型为long的矩阵
x = torch.zeros(5, 3, dtype=torch.long) # dtype属性可以指定类型 5行3列的全0tensor
# 从数据中直接构造tensor
x = torch.tensor([5.5, 3]) # tensor([5.5000, 3.0000])
# 可以从一个已有的Tensor构建一个tensor
# 这些方法会重用原来的Tensor的特征,例如数据类型,除非提供新的数据
x = x.new_ones(5, 3, dtype=torch.double) # 5行3列全1Tensor
y = torch.randn_like(x, dtype=torch.float) # y也是5行3列
# 得到Tensor的形状
x.size()
x.shape()
# 加法运算
x = x.new_ones(5, 3, dtype=torch.double) # new_* methods take in sizes
y = torch.rand(5, 3)
print(x+y)
print(torch.add(x,y)) # 另一种加法的写法
# 加法: 把输出作为一个变量
result = torch.empty(5,3)
torch.add(x, y, out=result)
print(result)
# in-place加法
y.add_(x)
print(y) # 这时候是y本身加上了x
"""任何in-place的运算都会以``_``结尾。举例来说:``x.copy_(y)``, ``x.t_()``, 会改变 ``x``"""
各种类似NumPy的indexing都可以在PyTorch tensor上面使用。
# 切片
print(x[:,1])
# Resizing:如果希望resize/reshape一个tensor,可以使用torch.view
x = torch.randn(4,4)
y = x.view(16) # 相当与成了一维的了
z = x.view(-1, 8) # the size -1 is inferred from other dimensions
# 如果有一个只有一个元素的tensor,使用.item()方法可以把里面的value变成Python数值
x = torch.randn(1)
print(x) # tensor([0.4276])
print(x.item()) # 0.4276
更多阅读
各种Tensor operations, 包括transposing, indexing, slicing,mathematical operations, linear algebra, random numbers在
.
"""Torch Tensor 转变成Numpy array"""
a = torch.ones(5)
print(a) # tensor([1., 1., 1., 1., 1.])
b = a.numpy()
print(b) # [1. 1. 1. 1. 1.]
# 改变numpy里面的数值
a.add_(1)
print(a) # tensor([2., 2., 2., 2., 2.])
print(b) # [2. 2. 2. 2. 2.]
"""Numpy array转成Torch Tensor"""
a = np.ones(5)
b = torch.from_numpy(a)
print(a) # [1. 1. 1. 1. 1.]
print(b) # tensor([1., 1., 1., 1., 1.])
np.add(a, 1, out=a) # 这个是在原内存上操作
print(a) # [2. 2. 2. 2. 2.]
print(b) # tensor([2., 2., 2., 2., 2.])
a = a + 1 # 这个是新开辟了一块空间,注意和上面区分
print(a) # [3. 3. 3. 3. 3.]
print(b) # tensor([2., 2., 2., 2., 2.])
所有的CPU上的Tensor都支持转成numpy或者从numpy转成Tensor
如果有GPU的话,我们可以使用.to方法,Tensor被移动到别的device上去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 一个GPU对象
y = torch.ones_like(x, device=device)
x = x.to(device) # x从CPU移到GPU
z = x + y
print(z) # 这是在GPU上完成的加法运算,结果存到z
print(z.to("cpu", toch.double) # 把z从GPU移到CPU
一个Tensor在GPU上,是无法直接转成numpy的, 需要先转到CPU上
# y.data.numpy() 这个会报错
y.to("cpu").data.numpy()
把模型搬到GPU上 (如果想用GPU,需要把东西搬到GPU上去)
model = model.cuda()
一个全连接ReLU神经网络,一个隐藏层,没有bias。用来从x预测y,使用L2 Loss。
这一实现完全使用numpy来计算前向神经网络,loss,和反向传播。
numpy ndarray是一个普通的n维array。它不知道任何关于深度学习或者梯度(gradient)的知识,也不知道计算图(computation graph),只是一种用来计算数学运算的数据结构。
我们实现的神经网络长下面这个样子,我已经标注好了参数的维度,并且也把计算过程写了一下:
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用numpy一步步的实现这个网络:
# 定义样本数,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的参数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 创造训练样本x,y 这里随机产生
x = np.random.randn(N, D_in)
y = np.random.randn(N, D_out)
# 随机初始化参数w1, w2
w1 = np.random.randn(D_in, H)
w2 = np.random.randn(H, D_out)
# 下面就是实现神经网络的计算过程
learning_rate = 1e-6
epochs = 50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 前向传播
h = x.dot(w1)
h_relu = np.maximum(h, 0)
y_pred = h_relu.dot(w2)
# 计算损失
loss = np.square(y_pred-y).sum()
print(epoch, loss)
# 反向传播
# w2的梯度
grad_y_pred = 2.0 * (y_pred-y)
grad_w2 = h_relu.T.dot(grad_y_pred)
# w1的梯度
grad_h_relu = grad_y_pred.dot(w2.T)
grad_h = grad_h_relu.copy()
grad_h[h<0] = 0
grad_w1 = x.T.dot(grad_h)
# 更新参数
w1 -= learning_rate * grad_w1
w2 -= learning_rate * grad_w2
这样就完成了numpy手写两层神经网络的过程。可以运行一下,会发现loss值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会减小。
但是你会发现,上面这个过程很复杂的,尤其是反向传播那块,得需要自己小心翼翼的求导数。
所以,我们下面看看Pytorch版本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取代numpy版本的代码的。(你会享受下面的过程 )
这次我们使用PyTorch tensors来创建前向神经网络,计算损失,以及反向传播。(也就是先把numpy的写法,换成tensor的写法)
一个PyTorch Tensor很像一个numpy的ndarray。但是它和numpy ndarray最大的区别是,PyTorch Tensor可以在CPU或者GPU上运算。如果想要在GPU上运算,就需要把Tensor换成cuda类型。
# 定义输入,中间,输出层的个数和上面一样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 随机创建训练数据 这里的np.random.randn换成Pytorch的写法
x = torch.randn(N, D_in)
y = torch.randn(N, D_out)
# 初始化权重
w1 = torch.randn(D_in, H)
w2 = torch.randn(H, D_out)
#下面训练网络,和上面版本过程一致,只不过有些地方换成了Pytorch的写法而已
learnint_rate = 1e-6
epochs = 50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 前向传播 矩阵的点乘这里换成了mm
h = x.mm(w1)
h_relu = h.clamp(min=0) # 这个张量里面换成了clamp操作,来保证元素取值控制在区间内
y_pred = h_relu.mm(w2)
# 计算损失 这里要使用张量的item()取出值来
loss = (y_pred-y).pow(2).sum().item()
print(epoch, loss)
# 反向传播, 转置操作换成了t(). copy()换成了clone()
# compute the gradient
grad_y_pred = 2.0 * (y_pred - y)
grad_w2 = h_relu.t().mm(grad_y_pred)
grad_h_relu = grad_y_pred.mm(w2.T)
grad_h = grad_h_relu.clone()
grad_h[h<0] = 0
grad_w1 = x.t().mm(grad_h)
# 更新参数
w1 -= learning_rate * grad_w1
w2 -= learning_rate * grad_w2
这一块,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是把numpy的数组操作,换成了相应的张量运算,下面我们看看Pytorch一个强大的地方:自动求导,这时候你会发现代码简洁了很多。
PyTorch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autograd,也就是说只要定义了forward pass(前向神经网络),计算了loss之后,PyTorch可以自动求导计算模型所有参数的梯度。
一个PyTorch的Tensor表示计算图中的一个节点。如果x是一个Tensor并且x.requires_grad=True那么x.grad是另一个储存着x当前梯度(相对于一个scalar,常常是loss)的向量。
我们再改动上面代码之前,先看一个简单的自动求导的例子:
x = torch.tensor(1., requires_grad=True)
w = torch.tensor(2., requires_grad=True)
b = torch.tensor(3., requires_grad=True)
y = w * x + b
y.backward() # 求导只需这一句话
print(w.grad) # tensor(1.) 也就是x
print(b.grad) # tensor(1.) b求导本身为1
print(x.grad) # tensor(2.) 也就是w
好了,我们尝试引进Pytorch的自动求导机制
# 这里依然不变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 N表示训练数据的个数, D_in表示输入的特征数 H是中间层,
# 随机创建一下训练数据 这里也不变
x = torch.randn(N, D_in)
y = torch.randn(N, D_out)
# 这里随机初始化权重,需要requires_grad=True 需要保留梯度
w1 = torch.randn(D_in, H, requires_grad=True)
w2 = torch.randn(H, D_out, requires_grad=True)
# 开始神经网络计算
learning_rate = 1e-6
epoches = 50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es):
# 前向传播,简单精简一下
y_pred = x.mm(w1).clamp(min=0).mm(w2)
# 计算损失和上面一样
loss = (y_pred-y).pow(2).sum()
print(epoch, loss.item())
# 反向传播 这里我们使用自动求导机制,一句话就搞定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注意,这时候我们不需要计算w的梯度了,所以得关上梯度计算
with torch.no_grad():
w1 -= learning_rate * w1.grad
w2 -= learning_rate * w2.grad
# 这里还有个关键的地方,就是Pytorch的求导机制是默认采用累加的方式,也就是每一代求完梯度,不会自动清零,下一代的梯度是前一代加上本一代的梯度,这时候就错了,所以我们得自动每一代之后,梯度清零
w1.grad.zero_()
w2.grad.zero_()
好了,这个版本的两层神经网络计算,就简单一些了,反向传播过程只需要一句话就搞定了。
但是那两个小问题要注意: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Pytorch的自动求导机制,.backward()。 这时候,会把前面声明时需要求导的参数的导数保存在相应的.grad变量中,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下面我们看还能不能精简,哈哈,能的,前向传播也可以通过模型的方式。
这次我们使用PyTorch中nn这个库来构建网络。 用PyTorch autograd来构建计算图和计算gradients, 然后PyTorch会帮我们自动计算gradient。
# 这次先导入nn的库
import torch.nn as nn
# 定义输入,中间,输出层的单元数量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 N表示训练数据的个数, D_in表示输入的特征数 H是中间层,
# 创建训练数据,和上面一样
x = torch.randn(N, D_in)
y = torch.randn(N, D_out)
# 这里我们不定义w了,使用nn建立一个模型进行前向传播的过程计算,这里建模型,就类似于Keras的Sequential了,非常方便
model = torch.nn.Sequential(
torch.nn.Linear(D_in, H),
torch.nn.ReLU(),
torch.nn.Linear(H, D_out)
)
# 这里我们初始化一下子我们的参数(这一步非关键,但是初始化完了之后发现训练的效果好,你可以对比看看,不加这两句的话增大学习率也可以)
torch.nn.init.normal_(model[0].weight)
torch.nn.init.normal_(model[1].weight)
# 开始神经网络的计算
loss_fn = nn.MSELoss(reduction='sum')
learning_rate = 1e-6
for it in range(500):
# 前向传播,建立模型即可, 也是一句话搞定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 这里的损失函数用Pytorch版
loss = loss_fn(y_pred, y)
print(it, loss.item())
# 参数导数归0,然后反向传播,这里会计算所有需要求导参数的梯度保存到一个参数列表中
model.zero_grad()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这个地方注意,使用model之后,反向传播得到的参数会在一个参数列表中model.parameters() 我们需要在这里面求出参数来进行改变
with torch.no_grad():
for param in model.parameters(): # param (tensor, grad)的形式
param -= learning_rate * param.grad
这一个版本中,我们使用了Pytorch里面的nn模型,替换了numpy手写的前向传播部分,然后用换了一下损失函数计算方式,然后借助Pytorch的自动求导机制完成了反向传播部分。我们还有差一个地方,就成了全自动模式,那就是更新参数了。下一步我们把这个也换掉。
这一次我们不再手动更新模型的weights,而是使用optim这个包来帮助我们更新参数。 optim这个package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模型优化方法,包括SGD+momentum, RMSProp, Adam等等。
# 定义输入输出层的个数 和上面一样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 创造训练集
x = torch.randn(N, D_in)
y = torch.randn(N, D_out)
# 定义模型
model = torch.nn.Sequential(
torch.nn.Linear(D_in, H),
torch.nn.ReLU(),
torch.nn.Linear(H, D_out)
)
# 如果训练效果不好,也可以加上这两句试试,深度学习有点玄学
#torch.nn.init.normal_(model[0].weight)
#torch.nn.init.normal_(model[1].weight)
# 开始神经网络的计算,但是这里我们使用优化器帮我们更新参数
learning_rate = 1e-6
loss_fn = torch.nn.MSELoss(reduction='sum')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for it in range(500):
# 前向传播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
loss = loss_fn(y_pred, y)
print(it, loss.item())
# 梯度清零, 然后反向传播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这里只需要一句话
optimizer.step()
好了,我们基本上大功告成,已经把numpy的两层神经网络的计算换成了Pytorch版本了,换完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需要的复杂运算,在Pytorch里面只需要几句话就搞定了。
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替换过程:
这样,Pytorch的两层神经网络完毕。
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就是nn.Sequential就类似于Keras的Sequential,只能类似堆积木般的一层一层往上堆,线性模块。不太擅长搭建复杂的模型,所以Keras那边有一个model系列。 而对应Pytorch里面,我们也有对应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自定义nn.Modules模型。 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继承自nn.Module类。如果需要定义一个比Sequential模型更加复杂的模型,就需要定义nn.Module模型。
# 我们定义一个两层的神经网络类,这个继承与nn.Module模块
class TwoLayerNet(torch.nn.Module):
# 定义成员层
def __init__(self, D_in, H, D_out):
super(TwoLayerNet, self).__init__()
self.liner1 = torch.nn.Linear(D_in, H)
self.linear2 = torch.nn.Linear(H, D_out)
# 定义前向传播
def forward(self, x):
h_relu = self.linear1(x).clamp(min=0)
y_pred = self.linear2(h_relu)
return y_pred
# 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二层神经网络的类
N, D_in, H, D_out = 64, 1000, 100, 10
x = torch.randn(N, D_in)
y = torch.randn(N, D_out)
# 定义一个模型
model = TwoLayer(D_in, H, D_out)
# 开始计算神经网络
criterion = torch.nn.MSELoss(reduction='sum')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1e-4)
for it in range(500):
# 前向传播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y_pred, y)
print(it, loss)
# 反向传播, 更新参数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看完这个,你会发现,这啥? 这不基本上啥也没改吗? 无非就是把model的定义写成了一个类的形式, 看起来还不如nn.Sequential搭建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发现了吗? 这个写法更加灵活了,我们可以在类里面的forward函数中,自定义任何复杂结构的神经网络。 而前面的Sequential,灵活性不够,这个就类似于Keras的Sequential和Model这两种方式的定义神经网络的方法。 Pytorch这里也是给出了两种,一般简单的网络,Sequential就可以搞定,但是复杂的,我们还得用下面这个写法,所以习惯了就好。 如果对于Keras好奇,我也正在写关于Keras的一个系列,那个读完之后会有一种修仙的快感
好了, 我们已经会用Pytorch搭建神经网络了,下面亲手搭一个神经网络,教你的神经网络玩个游戏吧,看看表现咋样?
FizzBuzz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从1开始往上数数,当遇到3的倍数的时候,说fizz,当遇到5的倍数,说buzz,当遇到15的倍数,就说fizzbuzz,其他情况下则正常数数。
这个就类似于我们酒席上玩的那个数数游戏,只不过是个简化版,你看到规则之后,转念一想,这还不简单,分分钟写个程序,按照这个规则从1-1000遍历,遇到3的倍数,输出fizz,遇到5的倍数,输出buzz, 遇到15的倍数,输出fizzbuzz。其他情况正常输出。 哈哈哈,你真这么写,我也无语,但那不是你机器玩的,那是你玩的, 我们的目的是搭建一个网络,让网络玩这个游戏。 看看网络怎么玩?
分下面几个步骤:
def fizz_buzz_endode(i):
if i % 15 == 0: return 3
elif i % 5 == 0: return 2
elif i % 3 == 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def fizz_buzz_decode(i, prediction):
return [str(i), "fizz", "buzz", "fizzbuzz"][predicti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NUM_DIGITS = 10
def binary_encode(i, num_digits):
return np.array([i >> d & 1 for d in range(num_digits)]
# 准备训练集
trX = torch.Tensor([binary_encode(i, NUM_DIGITS) for i in range(101, 2 ** NUM_DIGITS)])
trX = torch.Tensor([fizz_buzz_encode(i) for i in range(101, 2 ** NUM_DIGITS)])
NUM_HIDDEN = 100
model = torch.nn.Sequential(
torch.nn.Linear(NUM_DIGITS, NUM_HIDDEN),
torch.nn.ReLU(),
torch.nn.Linear(NUM_HIDDEN, 4)
)
- 为了让我们的模型学会FizzBuzz这个游戏,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损失函数,和一个优化算法。
- 这个优化算法会不断优化(降低)损失函数,使得模型的在该任务上取得尽可能低的损失值。
- 损失值低往往表示我们的模型表现好,损失值高表示我们的模型表现差。
- 由于FizzBuzz游戏本质上是一个分类问题,我们选用Cross Entropyy Loss函数。
- 优化函数我们选用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loss_fn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 = 0.05)
BATCH_SIZE = 128
for epoch in range(10000):
for start in range(0, len(trX), BATCH_SIZE):
end = start + BATCH_SIZE
batchX = trX[start:end]
batchY = trY[start:end]
y_pred = model(batchX)
loss = loss_fn(y_pred, batchY)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loss = loss_fn(model(trX),trY).item()
print(epoch, loss)
testX = torch.Tensor([binary_encode(i, NUM_DIGITS) for i in range(1, 101)])
with torch.no_grad():
testY = model(testX)
predictions = zip(range(1, 101), list(testY.max(1)[1].data.tolist()))
print([fizz_buzz_decode(i, x) for (i, x) in predictions])
我们可以看一下网络玩的结果:
我们对比一下真实情况,看看网络错了多少:
print(np.sum(testY.max(1)[1].numpy() == np.array([fizz_buzz_encode(i) for i in range(1,101)])))
testY.max(1)[1].numpy() == np.array([fizz_buzz_encode(i) for i in range(1,101)])
我们可以发现,100个数,模型错了7个, 对了93个数,还算可以吧,毕竟只是单层的网络,你可以换成多层或者调调参数试试会不会好一些。(我加了一层60个单元的隐藏,然后特征长度改成了15,这样稍微简单一改,模型就到了100%的效果,并且只需要1000次迭代),你也可以试试其他的,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好好利用,改改参数学习率啥的,换换优化方法啥的都可以
哈哈,是不是有种成就感呢? 从没听过到Pytorch,到可以用Pytorch搭建神经网络并教他玩游戏,并且他也表现的不错,哈哈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吧,稍微一下就10000多字,可能都没耐心看了吧, 但是上面的这个过程,如果深入进去,也是挺好玩的。 我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从Pytorch的理论出发,简单的介绍了理论知识,由于理论太多,没法面面俱到,只能点到为止,所以我们得擅长去查阅Pytorch手册,遇到不会的,及时查阅及时整理,才能把理论慢慢的学会了。
然后我们动手用numpy完成了两层的神经网络搭建,这个过程中,你亲自完成了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更新参数等操作,算是把神经网络这个黑盒子的过程打开了。 对神经网络的计算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然后,我们一步一步的从把numpy操作换成tensor操作开始,更换Pytorch的版本,接下来用autograd机制替代反向传播,用nn模型替代前向传播,用Pytorch的计算误差的方式和优化器替代计算损失和更新参数的部分,使得完成了一个Pytorch版本的两层神经网络,这个过程中,你亲身体会Pytorch的简洁和优秀。然后为了能搭建复杂的网络,我们写了一个类,继承了nn.modules模块,以后得熟悉这个写法。
最后,我们亲手搭建神经网络,并让他玩了一个小游戏,结果证明,他表现的还不错
一整套流程下来,希望有所收获吧,不管是知识上的还是乐趣上的都算,哈哈。 继续加油吧,我们进入Pytorch的下一篇,我们要学点高深的本领了,那么就从伟大的nlp开始吧,用Pytorch搭建语言模型。
如果对Keras也感兴趣,我现在正在写一个Keras的系列
这个更有趣,这个采用了将夜里面的升级方式,从感知开始,学习Keras的基础知识,学完之后就有了快速搭建神经网络的能力,然后升级进入Keras初识境,在这里面,会手把手用Keras搭建谷歌的Wide&Deep model(DNN)模型完成一个分类任务,搭建lenet5,alexnet,vgg16(CNN)玩转手写数字识别,搭建LSTM(RNN)进行唐诗的生成,搭建LSTM+attention完成机器翻译的小任务,搭建GAN(生成对抗网络)直接帮助我们生成手写数字或者其他类型的图片等,感知初步会有5篇文章,5个项目,这样下来,就能够用Keras把DNN,CNN,RNN,GAN等玩一个遍,这样就破镜了,进入不惑境界。 后面的故事还没有想好怎么进行,毕竟自己也在修炼中,用将夜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后面还是不可知之地,感知的部分也正在写,目前只完成了深度学习框架之Keras感知:你会快速搭建各种经典卷积神经网络(LeNet、AlexNet、VGG16)玩转手写数字识别吗?这一篇CNN。
总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修仙过程,哈哈,等着成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