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反馈(一)

  周末,我给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发出了邮件,想收集一些看法。信是这样写的:

同学们好:
  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是国内大学教育的一大弊病,涉及的因素很多。学院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可能同学们在学习一线感觉不到,效果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在实践环节中,引入了外面的公司参加甚至直接组织,与加中、无锡NIIT、师创、达内、中关村软件园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联手为同学提供服务。再如,学院在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专业性的竞赛力度是其他学院不能比及的,以及其他在师资培训、条件改善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效果如何,目标对象最有发言权,尤其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最近我参与的一项教研项目的需要,要收集学生的观点。工作学习之余,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一些文字发给我(可长可短),贺老师将不胜感激。可以谈学院的相关措施(不限于上面的列举)为你带来的好处、你的学习感受。希望学院在进一步工作中需要加强的项目、开展相关工作的方式方面如何改进的建议,也是很宝贵的。
 也顺祝大家诸事顺利、生活幸福!


  同学们陆续给出了回音,将分在几篇博文中陆续节选登出。毕业生们给出的感受略微有些让人不太好受:学院的努力成效并不是那么大。这是真话,和我熟悉的同学知道我不需要虚假的套话。问题出在哪儿,很显然。这也使我更加坚定地按照目前的想法,采取这种“民间”性质的学生专业社团的形式,实现体制内难以突破的转变,至少是为解决问题再探一条路子。毕业生的感受可供目前在校的同学参考,当然,也给了我这个当老师的更多启发。


  回信一(2008级某同学):

贺老师:

  您好,您还是一如既往的为您的教学和您的学生这么负责,非常可敬。

  谈到以前参加过的那些实践,个人感觉是没什么作用的,第一是没多少人会用心学,第二就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纯粹就是填鸭的方式教学。学完就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学校和企业这种合作,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有点项目经验,能更好的找到工作。但是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考察的都是基本功,他们不要求你有多少项目经验,只要是你在学校基础知识学的扎实。只是在学校学习时,没几个人能真正的静心学习。或许再让我会去上一次大学,也不一定会用心学习。我倒是觉得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带着同学做一些有趣的小项目,就想大一的时候胡萧锟老师在课余时间带着我们做贪吃蛇一类的东西,他给我们一些项目,有兴趣的人课后去他那里,大家在一起动手做,他在旁边辅导。这样既有学习氛围,同时也有了目标,不会想自己学一些没有目标性的东西强。还有就是可以在教一门课程的时候,在网上找一些与这个课程相关的面试题,让他们知道,外面对这个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别人认同的最低标准。我自己的经验,在学一门课程的时候,老是觉得它没用,所以就没有兴趣和花费时间学它。这样或许会激发一下人的学习动力吧。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意见。

  祝老师身体健康!国庆假期过的愉快。


  回信二(2008级某同学):

贺老师好:
  经过了四年在咱们烟大计算机的学习生活,我的总体感受是,虽然学院里组织了很多的实践活动,但这些实践活动大多或者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起到一定的实践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好好利用这些机会去锻炼自己,而是混迹于这个流程之间。或许我没有资格去这么说,因为大多数的活动我也有混的嫌疑。我想表达的是,人都有惰性的,自己不好把握自己,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本身的性质上来说。所以学院是否可以在通过标准上有所严格,来刺激学生们对待这些活动的认真度(一直以来,我感觉所有课程设计什么的,老师们的要求太松,渐而渐之,培养了学生们的侥幸心理)。其实这个问题也关乎咱们学院的学风问题呢,所谓严师出高徒,学院可否灵活的利用严格(这个东西很抽象,我还没有具体的想法,以后再跟贺老师交流),加强一下组织的活动的质量。
  咱们学院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每年对软件设计大赛的全力支持,我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还可以享受这个很好的机会。虽然我参加的软件大赛都比较失败,但我不得不承认,参加这个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主动学习。这是很多有激情的学生们展现自己的一个平台。这里体现一个兴趣问题,因为凡是参加的同学都是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就会很认真的对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点出发,来增强活动组织的效果。
  学院工作方面我有点委屈要诉一下,奖学金的发放是不是可以不与宿舍卫生联系在一块(此段余下部分略)。
  乱七八糟说了一堆,也不知道对贺老师有没有用(有些抱怨贺老师不要介意)。总归,非常感谢贺老师对我们四年来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在这里代表所有被老师帮助过的学生,致以最厚重的谢意。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及时联系,咱们在交流。


  回信三(2008级某同学):

贺老师您好:
  看到您邮件突然想起教师节已经过了,工作太忙很多事情都已经被忘到了脑后,给您说声抱歉。
  关于您说的那几点,我给与几点我自己的体会和感触,希望能对您的有所帮助。
  第一点关于学院引入公司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是能够让我们同学早点接触了解公司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公司毕竟是公司,不会像老师那样对学生,公司看重的还是利益,公司进入学校最大的目的恐怕不是教会学生什么技能,而这时候公司给学生们灌输的一些洗脑性的演讲反而更能被大多数同学所记住,这也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四同学刚刚开始找工作的价值观,这个 我觉得是很危险的,毕竟现在的软件公司多如牛毛,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
  关于与培训机构合作的事情,我曾参加过NIIT的培训,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这一届特殊还是以往就这样,所谓培训其实真正能教会你的东西并不多,甚至培训的课程也远没有你签的合同上的多,短期速成培训只不过是一个找工作的平台而已,合作的公司这么多,你技术好坏最后差不多都能找到工作,当然工作的质量要看你的运气跟以往的积淀了。
  我个人觉得,要想提高咱们同学的能力,寄希望于公司或者培训机构到不如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来的实在而且快速。其实咱们学院开的实践课已经够多了,但是效果却很差,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其实一次设计真正能动手做动脑思考的同学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是等着拷贝然后自求多福。这样不仅提高不了咱们同学的动手能力反而把大家的态度慢慢带进了沟里,就像您说过的,在公司里一个人的存活能力最最重要的是“态度”,这恐怕是永远都适用的职场定律,态度不好的职员是任何公司都最不想要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在精而不在多”,与其更多的公司、培训机构合作,到不如多在咱们本门的课程上多下功夫,提高同学们的态度,态度好了很多东西根本不用教。对了补充一点,让同学们多参加一些竞赛是对的,而且要比与公司、机构合作更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尤其是自主思维能力,这个很重要。



  回信四(2008级某同学):

贺老师好:
  好久没收到贺老师的邮件了,刚一收到还是有些小激动的,希望我的回复不是太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的小看法。
  我觉得大学阶段应用能力的确很重要,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基础必须是扎实。“也许毕业一两年你感觉不到,但是你工作5年以上你就会发现你在大学学的知识是最宝贵的”这是这边导师说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培训不是让你参与什么的制作,有什么实践的经验,而是借用培训的机会巩固一下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深入的认识。
  以上想法是源于入职前的一个培训,讲的就是C语言。也都是以前讲过的东西,但是当从要用这门语言真正去做点东西的角度学习的时候,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


  (更多同学的回信见《毕业生反馈》系列其他文章:毕业生反馈二)


我给同学们的集体回复:

  <贺利坚给同学们的集体回复(不再一一回复了,这个有些不够意思)>
  周六上午给部分同学发出了一些信件,下午就陆续收到了回信。发出这封信,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课题结题,另外我最近在组织学生专业社团,做学业咨询时也想知道一些过来人的直接感受。同学们提到的在校期间的实践,以及在外参加培训的收获和感想,包括近期参加工作、学习的感受,将是我今后指导后来人的宝贵参考,在此表示感谢。
  谈一点我的近况。一直以来,我在找除了现行体制以外的其他途径,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做班主任时,我的主要精力不得不投入到少部分扶不起来的同学的身上,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同时也耽误了带更多同学找出路,及至高年级,风气形成,竟然也没有什么工作空间了。所以,我在送完2008级两个班,也就没有了在这条路上做事的想法。同时,不按学院学生工作的框框做事也并不讨人喜欢,人家也不愿意用,也就两厢情愿了。2011年以来,我将教学工作全都转到大一新生,注意到了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组织、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初期CSDN高校俱乐部,现增加了未来IT工程师协会)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我相信这种有组织、常规化的专业学习课外活动,会使低年级的同学受益,同时也有利于学院学风的改善。
  所以,你们发回来的感受,对我这个很少走出校的人来讲,显得非常宝贵了。我会结合你们的观点,设计好在校同学的课外学习。有时间可以到我的CSDN博客中看一看,对我现在的工作,以及师弟师妹们的成长给予关心和指导。我义务地组织我院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及借助着“IT学子成长指导”专栏,义务为全国各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出主意,自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用于组织同学们课外学习的网站——搭伴学(www.dabanxue.com)正在建设,估计下月可以上线试运行,也请到时关注并参与。
  就说这些,祝工作愉快,在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不断取得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指导,IT学子成长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