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微服务的设计架构

最近看了现在公司的golang代码架构,再结合golang的语言特性和现有包管理的局限性,觉得有些不合理。想在接下去技术改造过程中调整一下。写出来,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和我探讨一下。

  1. 首先,既然是微服务,应该是尽量解耦合的。可以允许有工具类,但是不可以有一个巨大的common包,里面不能带有对其他微服务依赖的逻辑,不然这个包一更新会给所有微服务造成测试压力。对于工具类,与其集中在一个包里,不如尽量将各个工具类拆开来,比如golang的json组装做的比较烂,需要自己补充一些类和方法,可以单独封成一个包专门处理,这样引入的时候结构更清晰。
  2. api这一层作为客户端的入口无论是用gin,Faygo还是bee都缺乏一个入参check的功能,需要手动去完成繁杂的value check的逻辑,完全可以用openapi协议来做,goswagger或者swagger本身的code generator都可以生成带有value check的中间层,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文档,只需定好yml文件,就可以和客户端独立开发,减少联调成本。
  3. 各个微服务如果需要调用其他服务,独立在自己的包内生成client去调用其他服务并增加打点记录调用成功率,如果成功率低,那比较容易发现下游服务的问题,因为下游服务的打点你不能保证其他同学有没有加或者有没有加对,所以最好在自己这里也做下打点。而去调用其他服务必然是有一个etcd,consul或者zookeeper之类做的服务发现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命名法,这一块其实是可以生成代码的,比如我要调用文件存储的服务,可以用命令生成client的rpc调用文件,将所有方法生成rpc调用并增加通用的打点和response处理,然后业务层再去调用生成文件里的方法并处理自己的逻辑,这样会减少重复性的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