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

    一些高校纷纷建豪华大楼、改校名、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杨福家教授为
此撰文——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

--------------------------------------------------------------------------------

    核心提示

    最近一段时间,杨福家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在部分高校校长手中流传,并在
这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跑者中引起震动和深思。

    杨福家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在这篇文章中,
他根据在国内外任校长的经验,针对近几年高校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
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他直率地发问,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去报
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他说,
“豪华”和一流并无关系,对优秀贫困学生的关怀与否,倒是评估一所高校是不
是一流院校的一个因素。经杨福家教授授权,本版今天特别刊载这篇文章。

    建世界一流大学肯定不是靠大楼!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并没有校
园面积或校内建筑面积这类项目。

    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合并、调整后,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兴建新校区、
兴建大学城。某大学为迎百年校庆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双峰裙楼(双峰各有33
层)将于明年竣工,它的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为该校在1952年成为全国重点
大学时全校建筑总面积(6 万平方米)的近两倍,这无疑是世界高校中罕见的超
高层建筑!明年将完工的数幢新大楼的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等于1978年的全
校建筑总面积。该校校园面积将从1800亩扩大到6500亩!

    目前,计划把校园面积扩大并超过5000亩的高校已不在少数。有的省为建大
学城已负债20余亿。据报道,到去年底,全国共有50多个大学城正在兴建,其中,
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宣布投入50亿元,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
学的面积!为了建大学城与拆迁户闹纠纷的事例常有所闻。河北省的东方大学城
更建起了豪华的高尔夫球场。最近有一位院士很反感地参观了某高校十分豪华的
餐厅。

    针对各校实际情况适当改善办学条件是必要的,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少
高校欠账很多。例如,在评审进入“211 工程”的高校时,专家们惊讶地发现,
像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教学科研用房居然只有17万平方米!10余年前,笔者看
到上海中山医院超声室主任的工作室后,就说过:“一流教授,二流设备,三流
房间。”10多年过去了,条件尚未改善;三四位病人、七八位医务人员、3 张床、
3 台超声仪器都挤在2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间里。

    花大力气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完全应该!笔者也曾著文热情赞扬有些地方
政府帮助高校扩大校区的行动。但是笔者现在实在弄不懂,今天很多学校大兴土
木,全国搞这么多大学城,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与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
标有何必然联系?!当这些新建筑建成后,其相当可观的维持经费又在哪里?某
大学建成的一座十几层高楼已使用了20余年,但楼内的中央空调设备一次也没用
过。

    中国经济在过去25年中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得
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高校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的1.4 %增加到今年的19%;
在校大学生已达2000万人。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很多学子有了进大学的可能,
民众高兴。但是,扩招应更有针对性,应针对社会的急迫需求。英国在2003年发
表了高等教育白皮书,要在2010年前把高校的毛入学率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
要按社会需要扩招,因而扩招对象被确定为高等职业学校。

    “一流大学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必不可少的发动机。”为了中国经济进一
步高速发展,我们同样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这一多年
来的梦想,在过去1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

    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肯定不是靠大楼!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
并没有校园面积或校内建筑面积这类项目!2004年与哈佛并列世界第一的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6500名学生)占地1820亩,哈佛大学占地2300亩(近两万名学生)
;世界大学排名在100 名之内的诺丁汉大学(含农学院)占地3400亩。比复旦年
轻6 岁的香港大学,无论建筑面积,还是校园面积,都远低于15年前的复旦,但
是今年它在我国内地招到了最好的学生,从2000余名报考学生中选了1000多名,
再经过面试,最终录取192 名,其平均成绩超过了我国内地的名牌大学。它在世
界大学中的位置则肯定在前250 名之内!在高楼大厦闻名于世的香港,香港大学
虽处港岛,占地很小,但从未计划建造超高大楼,因为它不符合教学科研的需要!

    看看国外多少一流大学的楼比不上我们的!大学要建大楼,但问题是为什么
要建?怎么建?建什么样的楼?

    那么,一流大学靠什么?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大学(UTD )算不上一流或二流大学,3 年前无一人
有资格参加某纳米国际会议。但数月前召开的同样会议上,该校派出了以麦克迪
尔米德教授为首的50人代表团参加,作了1 个主题报告,5 个大会报告。该校在
纳米科技领域的一个成果于10个月前在《科学》、《自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
美国各大报刊纷纷报道。巨变从何而来?以人为本!!他们看准方向,引进了领
军人物及在第一线战斗的战士。10月18日,一个由得州仪器公司投资30亿美元兴
建、专门制造12英寸硅片的工厂,将在UTD 附近正式奠基。与此同时,与工业界
合作投资8500万美元兴建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大楼在UTD 校园内奠基。这
座四层大楼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楼层虽不高,但将是美国大学中最现代化的
大楼之一。它将有力地推动该校的科学研究,推动该校与工业界的进一步合作,
推动该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大学要建大楼,但问题是为什么要建?怎么建?
建什么样的楼?!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连续5 年荣登世界大学排名榜首,加州理工学院总是在前
5 名之列(2000年为世界第一),前者6500名学生,后者2000名学生,两校既不
大,也不全,都不是综合性大学,但都培养了二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普林斯顿
大学是美国有名的智慧库。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火箭设计的发源地,在航空航天
领域居于世界主导地位。最近该校又发现了太阳系第十颗行星。中国航天事业创
始人钱学森院士是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的博士毕业生,中国遗传学创始人谈家桢
院士是该校1936年的博士毕业生,中国物理学泰斗周培源是该校1928年的博士毕
业生。

    再看一下我们的邻国,日本的东京大学。日本在过去55年中的12个诺贝尔奖
得主,大多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其中物理学奖就占了4 名。可是该校物理系所
在的楼实在称不上大楼。1987年,笔者曾在那里呆过一段时间,这座楼,就建筑
角度讲,比当时的复旦物理大楼已经差得很远了。是不是日本经费少?“科技立
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投入的科研经费数额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科研人员数量
也是居世界第二。

    同样,居里夫人工作过的大楼,也很破旧,走在楼梯上都能听到吱吱响,但
在这座大楼里出过3 个诺贝尔奖!

    确实,人们在这些学校看不出其建筑物有什么宏伟、高级之处。同样,在剑
桥、牛津看到的处处是古老陈旧的建筑,但他们都是排名世界前10名的一流大学!

    这些事例对于我国高教界同行都不是新鲜事。

    口号都是“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真有些使人摸不着头脑!当你时时
处处把人放在首位,你离一流就不远了。

    再看看某些中国高校的口号,都是“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真有些使
人摸不着头脑!一流大学可以有医学院(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可以没有
医学院(像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一流的医学院可以
在综合性大学里面(像约翰。霍布津斯医学院、哈佛医学院),也可以独立存在
(像美国得州大学体系内的“西南医学中心”就是一所独立的医学院校,它拥有
4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5名医学科学院院士、12名美国艺
术与科学院院士,有的评估组织把它评为在世界上排名第34位的名校)。世界是
丰富多彩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都要朝一个模式发展呢?

    几个月前一位记者提出问题:为何北大与清华的领导提出,他们进入世界一
流大学的时间要推迟?香港科技大学10年成名的范例或许可以给清华作参考;北
大可以参考另一所规模与它相差无几的综合性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该校从1960年成立至今只不过44年,现已是世界50强之内的名校,它在建校20年
时就已经名列200 强之内了!关键仍是一句老话:以人为本!这些大学都是从世
界范围招聘教授、校长,从世界范围招大学生、研究生。今天的加州大学圣地亚
哥分校已拥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2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3名工程科学院院士。
得州农业与机械大学规划20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条措施是:在世界范围招
聘400 名优秀教授。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大学,不仅在过去40年培养了78位院士,而
且近年来在迈向一流大学的大道上走得很扎实:在量子通信与表面化学等方面都
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果,其中几位年轻教授去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成功
关键在于:为教授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该校的大学毕业生与北大、清华、复旦
一样在国际上受到好评与欢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我国医科大学中的一朵鲜花,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
这是因为该校领导把人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引进一批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而
不是大规模增加校区。而且,在引进人才以后能为他们营造一流的环境。王振义
院士是一位著名的伯乐,他领导的研究组哺育了一批一流学者。该校附属医院的
不少医生也都把病人放在首位,例如,牙医首先考虑的是保牙,而不是拔牙。当
你时时处处把人放在首位,你离一流就不远了。

    上海的东华大学以富有特色的成果(如耐高温的纤维材料),也给人留下了
十分深刻的印象。

    继南开与北大引进大师级数学家之后,清华在最近引进了世界一流的计算机
专家;上海交大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在世界范围招聘教授及副校长。北大从2001年
开始招“元培班”(以前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该班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不分
院系,不分专业。今年,进北大的新生全部按大类招生(算是“准元培班”吧)。
所有这些,都是高校向世界一流方向前进所必须的、可圈可点的举措。

    如果一所高校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了,取得的一流成果多了,培养人的举措
对路了,对科学、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它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更受欢
迎,并获得了杰出的成就,那么,这所高校距一流的目标就更近了。要做到这一
点,关键是人,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和一流的管理人员。
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教授曾经说过:“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
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确实,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里,我们
一定能看到一大批既充满着激情与兴趣、又能艰苦奋斗的优秀研究生,在杰出的
教授指导下,在宽松又自由的气氛里,日日夜夜地在探索自然的奥秘,攻克技术
的难关。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发明家都由此而诞生。今年有3 位科学家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其根据是他们在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3 位作者中的两位在当
时是研究生,另一位当时是助理教授——只相当于我国的讲师。

    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让我们来读一下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艾伦。麦克迪尔米
德教授说过的一段话:“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
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
关键在人。一般来说,即使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
实验室,但要是不能将最优秀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吸引到这些建筑物之中,那只
能是金玉其表。因此,我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在于人,人是第一位的。”

    附记:

    这篇文章的初稿在今年3 月就写好了,但是“迷惑”一直不解。最近有位内
行领导看了文稿后写道:“你的观点我都赞同。很多学校的领导也懂得人才的重
要性,但是很多钱是通过专项经费取得的。有的来自政府,有的来自某些财团,
有的来自银行。热衷投资于教育的人,不一定懂得教育,他们希望投资见效,最
快的途径就是盖房子。你不盖大楼,就得不到这笔钱!‘211 工程’的钱,中央
部委规定只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很多地方政府支持教育的方便办法是‘赠地’,
或低价出售土地。银行对教育特别优惠,贷款条件十分宽松!很多学校认为这是
千载难逢的机遇!”

    笔者有点懂得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直线上升,虽然中央三令五申,
今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仍上升了43%!笔者也有点懂得了,我国耕地面积为
什么在去年下降到了最低点。

    问题已经暴露,但尚无解决方案。虽然许多高校归属教育部,但很多问题并
非教育部所能解决:有部委愿拨专项资金给高校造宏伟大楼,教育部能说不要?
地方政府愿低价“奉送”土地,教育部能说不要?关键在于,好心人想支持教育,
如何发挥其积极性?如何引导他们以人为本来支持教育?

    笔者衷心希望,我国高教界能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人为本、追求卓
越”的精神,兴办一流的高等院校!

    相关链接:

    焦点对话杨福家:我想讲真话!

    记者原春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就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已经三年多了。尽管您曾
经是复旦大学校长,但这几年,您在国外的时间相对更多。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
章?

    杨福家(以下简称杨):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一些人,但是我想讲真话。
这出于一个人的责任感。实际上,我真的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弄不懂。

    今年5 月,我从国外回到上海。一个来月的时间,我从媒体上看到改名的大
学多得不得了。报纸上刊登学校改名的整版广告,下面是一堆祝贺单位。我想起
加州理工学院,你让它改名它也不会改,人家就是顶尖一流的。问题是国家花了
这么多钱,这样做下去,会办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吗?

    最近媒体报道说,一所大学研究生招生超过本科生,这是向研究型综合性大
学迈进的标志。可是研究生超过本科生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这篇文章在今年3 月就写好了,我又琢磨了几个月。如果中国的大学还要照
这个样子发展下去,我认为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知要等到何年何
月。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现在中央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出乎
我的意料,使我受到极大鼓舞。

    记: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大学会发展起来吗?

    杨:大学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一所大学在追求外表美的同时也需要内在美。
内在美首先集中反映在对同学的关心上,大学要让每位同学都得到关怀。一流大
学是什么?它要有一批优秀的老师,他们不仅要有学问,还要对学生有责任感。

    以诺丁汉大学为例,很多人都说诺丁汉是一所好学校,好在哪里?我问一些
学生,他们说人好。一次,我碰到一个诺丁汉的毕业生,他说,老师在他成长过
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尽管他已经毕业3 年,可还能随口说出他老师家里的电
话号码。我回到学校后,拨通了这位老师的电话,与这位老师作了愉快的交谈。
而我们不少大学缺少这种氛围。

    牛津大学的一位导师说,他的学生根本不用考试。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每个学
生的情况了。我认识哈佛大学医学院一位指导着160 个学生的导师,他说自己清
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我不信,随手点了名单上的一个中国学生,他马上如
数家珍。在那里,学生称他们的导师是“准父母”。

    最近我总结了一句话:如果一所大学有一批杰出的研究生,在杰出大师的指
导下,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下,充满着好奇与激情,在科学前沿日夜奋斗,那么,
这所大学离一流就不远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譬如,你有什
么办法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吸引过来?

    记: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我在外面接触越多,感触就越多。我能做的就是作些呼吁,并提出一些
建议。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对私人资助,立名造楼,理应欢迎,但一开始就应考虑到大楼的日常运
转与维修保养费用。我们还应引导外来资助投向人才培养。例如,几年前教育部
设立了“长江学者”项目,得到资助者的支持,结果非常成功。不少高校设立了
以私人名字命名的讲座教授,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国家对高校的投资近年来有相当大的增长,但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投资的目标不应只限于大楼与设备,而应该以更大比例投向人力资
源。

    三、对于挤在市区很难发展、但又有社会需求的高校,如条件许可,到郊区
发展,是一个可取的途径。例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
大学城需要的不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内在美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责任
心与事业心,体现在教师对同学的关爱。如果由于大学离开市区远了,学生除了
在教室里能见到老师一面,就很少有机会与老师接触,那么,再漂亮的大楼也只
是金玉其表!

    四、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都会急国家之所急。当前,我国
面临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芯片安全等一系列挑战,我国的高校应勇于接受挑
战,并为此作出贡献。与此同时,向一流方向前进的高校应始终不渝地坚持基础
研究,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沈士团教授: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

    记者原春琳

    “我们需要杨福家先生这样的声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沈士团教授
说。

    沈士团表示,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办大学还应
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多年来,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许多大学的基础办学条件
欠账太多。近几年对高校的基础建设投入相对增多了,大学搞基础建设、改善办
学条件是完全应该的。对一所大学的校长而言,改善办学条件是他的分内工作。
“但是改善不是搞豪华建设,改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是为了发
展专业和学科,是为了培养人才。”

    他指出,现在,不少大学的楼房越盖越好。有些大学的教室全部安装空调。
有的大学的建筑设计引入国际竞争。同样的设计,国内只需要几十万元的设计费,
而国外的设计费则高达几百万元。按照国外设计的理念,运行、维护的费用都要
高得多。其实,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名牌大学并没有多么现代化的大楼,他们的实
验室也很拥挤,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平不是看外观,而是看教师的水平。

    北航也存在改造旧楼、改善条件的问题。“北航没有走豪华路线,只是保障
了基本的教学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沈士团说。在位14年,沈士团认为自己最
大的政绩是吸引了一批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就有400 多名。如今,他
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这批人。”
他说,如果没有他们,学校就没有了生命。

    沈士团说,学校里有很多资源,第一资源是教师,这比任何资源都重要。
“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大学。”

    学校的经费怎样权衡使用?他认为,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国家的政策导向,
二是办学者,尤其是校长的办学思想。“消费是无止境的,关键是校长在学校的
建设发展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沈士团分析现在一些大学竞相进行基础建设,有历史欠账的原因,但也有某
些大学校长希望自己在任时留下一些标志性的东西。一些县(市)、乡镇都在搞
形象工程,与此相比,高等教育领域还不是太严重。

    沈士团说,办学不要盲目攀比,要办出特色。大学优劣不在大小,“大”大
学也有差的学科,不是样样都好。“小”学校只要办出特色也是好的。特色代表
着一所大学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沈士团曾经在英国克兰菲尔德理工学院进修。
这所学校规模不大,当时只有800 来人,现在也不过1000来人。可该校的航空学
在全世界有名,其管理学院在全世界的排名更是在10名以内。该校与工业、企业
界合作密切。该校的校长曾经说过,我们不与牛津、剑桥相比,我们就是我们。
当时,剑桥大学为了改变与工业、企业界的关系,聘请这所“小”学校的校长做
顾问。

    沈士团说,现在国内高校的办学模式是趋向千人一面,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利。“大学不要一窝蜂地去追风,盲目攀比反而会把大学本来的特色搞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感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