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用方法论分析实际问题?

一说到方法论,很多人也许就会想到AARRR模型(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PRAPA模型(Promotion、Register、Active、Pay、ARPU)等,我对方法论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它是产品经理针对某类问题而抽象提炼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法。接下来我会来阐述一下我对方法论的一个理解,方法论分为如下几步:
1.需求分析
(1)首先从用户自身出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我是用户的话,对于这个产品期望有哪些功能,并且需要将这些需求进行一个分层和筛选,分成基本需求、深层需求、理想需求等。比如我是做一个阅读书籍APP,首先用户基本需求肯定是可以阅读各类丰富的书籍;深层需求我可以加入类似于国内喜马拉雅APP的听书功能,让用户读累后,可以听书;理想需求可以是在APP商城里去购买相关书籍。
(2)人性的一个追溯,一款好的产品,一定是迎合人性的,比如说懒惰、贪婪、虚荣等等。所以我设计的产品需要是方便快捷的,需要是能够满足用户深度需求的,需要是能够让用户得到存在感和拥有分享欲的。张小龙也表示把握人性是一款产品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道用户内心最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当然有些东西会突破道德底线,甚至可能会触犯法律,总之既要满足人内心的欲望,又要让产品生存下去,所以打擦边球很重要,这也是一个度的控制。
2.用户画像
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为谁设计产品,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了解之后做出的产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迎合用户。比如“虎扑”APP,被称为“直男聚集地”,男性用户占比接近91%,大多为18-35岁的热爱体育的男性,一二线城市居多。这就是“虎扑”app的一个用户画像。有了画像,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你就围绕用户画像去设计,而不是围绕某个真实的用户或者老板去设计,这样就不会跑偏。
3.MVP原则
这里的MVP不是指NBA中的最有价值球员(Most Valuable Player)的意思,而是指
产品中的“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为什么需要MVP呢?其实不管你是通过定量还是定性的手段,你都不能百分百来确定用户的一个需求,你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你的数据,用户给你的数据。所以你需要先做一个极简化的产品去验证你的商业模式,如果一开始就一股脑地把所有功能加上,有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一个浪费。我们尽量少用研发资源,先让业务跑起来,再根据数据进行优化改进。
4.A/B测试
再设计产品的时候,一个需求往往存在多个解决方案,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限制,不可能每个方案都做成一个APP去试一试,比如我是一个阅读类APP,我收费方式是采取按章节收费呢,还是采取整本书收费呢?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A/B测试的方法去解决。A/B测试是指把产品的两个或多个方案,在只有测试因子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去运行,然后通过结果数据对比看看哪个方案更好。
5.用户的获取、激活、留存提高、收入、传播
(1)用户的获取,激活,留存通过赠送新用户礼包,日常运营活动,签到功能,连续优质内容等来提高。留存中期,让用户反复使用你的产品;留存后期,扩展或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服务,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
(2)收入部分,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层面的数据,用户使用APP后,浏览了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选了了什么商品和服务,最后支付了多少。整个支付环节的埋点一般有两个主要因素要考虑,一是看用户的支付支付体验是否顺畅,是否有一些页面卡主了用户,让用户无法进行交易,因此尽可能地缩短收费流程是关键。二是看在哪一个页面流失最高,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调整流失率高的页面的栏位、交互等。
(3)传播可以基于社交的基础上,借鉴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拼团,砍一刀等病毒式传播。
6.数据分析
通过自己的数据后台,统计产品功能页面的数据和业务层面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埋点,数据埋点事件表一般是记录每个页面的交互事件,一般是后台记录次数。比如点击登录按钮的次数、点击获取验证码的次数,进入某个页面的次数、退出某个页面的次数等。数据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是监控一个产品质量的良好指标。数据分析也是一项实战性的工作内容,只有在不停的优化中产品才能越做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