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S站钟的好坏到底意义在哪里,对时频传递和定位解算的意义在哪里?

思考:导航使用的都是预报钟差,如果这个钟的质量很差,那么预报的钟差值肯定不准,那么导致最后的定位精度也必定很差;如果这个钟的稳定度很好,精度很高,那么就能通过模型来进行高精度的钟差预报,那么最后得到的定位精度也必然提高。因此,不断提升星载原子钟的性能是提高PNT的关键环节。
卫星钟差在定位解算中是作为已知值,而地面钟的钟差是作为位置参数和坐标参数共同解算得到的,因此地面原子钟的性能好坏理论上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应该不大,所以如果考虑地面测站不同钟对定位的影响应该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考虑时频传递,其实如果按对定位精度影响的话,精度不同的地面钟其实也对时频传递没多大影响,因为钟差实时计算得到,不管地面站的钟质量多差,解算出钟差,进行改正即可得到正确的时间值,并进行运用,而不必考虑钟差值到底波动多大,性能到底如何。
但是如果别的观测质量较差,如果广播星历质量较差,或者其他改正项没有该正好,那么性能较差的钟得到的钟差改正一定改正精度很差。但是如果钟差质量较好的钟,可能改正精度就会有保证。
那么IGS站钟的好坏到底意义在哪里,对时频传递和定位解算的意义在哪里?
后续有其他的解释再进行补充。

针对此问题的补充:
通过PPP技术得到的钟差,实际上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测量噪声(包括与钟差无法区分的Z方向误差,白噪声,接收机内部时延),一个是接收机时钟本身的物理噪声(包括晶振的抖动等问题)。
通过PPP技术确实可以得到计算时刻的钟差问题,之前的双向时间传递、CV/AV的时频传递都在几十纳秒级别。且伪距计算得到的钟差包括测量噪声,也无法完全将两种类型的噪声分开。
那么通过载波测量,也就是PPP技术得到的钟差能否完全扣除掉测量噪声,那么这时候计算得到的钟差实际上就是钟本身的特性,也就是第二种物理噪声部分。
PPP计算的钟差一般的事后的,就算实时钟差,也就是不管钟质量如何,计算时刻的钟差是知道的。但是之后呢,之后的时间准不准呢?
当然,如果仅仅需要知道当前时刻的钟差,那么钟的质量确实无所谓,因为只要我计算得到当前时刻的钟差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知道之后某个时间,也就是还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将来某个时间?比如现在5点,还需要多长时间能到5点10分呢?
如果我这个钟质量很差,那么基准就会很差,那么可能还需要11分钟(假设钟特别垃圾,误差很大)到达5点10分,那么久相当于我这个钟就快了一分钟,误差是一分钟。试想,一个地震波如果实际还需要10分钟到达,但是你的时间不准,说还有11分钟到达,那么人们如果按11分钟来撤退的话,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一分钟,对于速度敏感的运动物体来说,时间更加宝贵,比如股票交易,导弹攻击等。这些必须要求高精度的时间。
但是假如我这个钟的质量很好(准确度、稳定度,频漂都很稳定),那么可能我的预测就是还有10分钟1纳秒能到达5点10分,误差是1纳秒,那么这个时间的精度就很高。不管是预测地震,还是导弹,还是其他,基本都能满足需求。
所以时频传递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钟与标准钟,差多少,我自己的钟的稳定度是多少,就能准确的预报时间,进行时间比对。如果我的钟精度很高,那么给别人进行时间比对,也会精度很高。反之就误差,很大,给别人对比时间就会错很多。

因此在IGS站钟,通过和高精度的原子钟比对,了解自己钟的物理特性,如稳定度、准确度、漂移率等指标,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该钟的时间,并进行相关应用。稳定度越好,精度越高,不管实时还是事后都是一样。实时的话能知道当前的钟差,而事后分析的钟差特性便于知道钟稳定度,知道这个钟作为当地的基准钟,提供给别人的时间到底准不准。从这一点来看,时频传递,是不是实时其实意义不大,只要我这个钟的特性好,给出的时间,就认为是实时的,精度仍然很高,可能会与实时解算出的钟差相差几个纳秒,甚至亚纳秒。因此,IGS站如果采用高稳定钟,意义更大一些。

这就是时频传递的核心思想,知道自己钟的特性,知道自己钟与真值差多少,知道给别人授时的精度是多少。这也是大部分IGS站采用高精度原子钟,氢钟,铯钟,铷钟的原因,如果这个站起到给当地授时的作用,那么这个测站的授时精度必须很高,否则就完了。你的时间跟我的时间不一样,上班迟到也各有说辞,,说严重点,恐怕香港也不能按时回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GNSS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