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背后的故事

Surface背后的故事_第1张图片

  不久前微软在官网上公布了 Surface RT 的详细细节并已开放预订,与此同时科技博客 AnandTech 也放出了一些关于 Surface RT 的内部测评,让我们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微软并未提及 Surface 具体的动工时间,只是表示自 2009 年夏季 Windows 7 完成后,微软就开始考虑如何帮助 Windows 8 走进市场。最后的决定是做一个由微软自己主导的设备作为 Windows 8 的外延,Surface 就是从这一概念慢慢孕育出来的。

  Surface 的设计团队起初设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一款如 Moleskine 般经典优雅的笔记本。虽然 Surface 在 Type Cover 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磁性连接(比如支架以及 Cover 和平板之间的连接),但是 Type Cover 同平板相接的自由端是没有磁力连接的。据微软称,此举是为了让 Surface 使用起来更像一本真正的笔记本,真实生活中打开一本笔记本哪会需要克服磁力连接呢。

Surface背后的故事_第2张图片

  在开发 Surface 的过程中,微软在部件的可靠性上下了很大功夫。从支架到 Type Cover 和平板之间的连接,微软希望每个部件都能给消费者非常稳固的体验。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微软希望用户能意识到 Surface 不单是一款简单的平板,而是可以在多种操作模式下(平板、笔记本、直立显示屏)快速方便切换的一款设备。要达到这一目标自然要在产品工艺和品质上下大功夫,要不然用户是不敢随意对 Surface 进行多模式切换操作的——他们怕拆了装不回来嘛。

  Surface RT 最终的尺寸定为 10.6 寸这一不太多见的格式,微软称本来是定为 10.1 寸的,后来发现在多任务操作时空间略显狭小,Touch Cover 的键盘也需要一个更大的显示屏。本来还考虑过做一个 11 寸的显示屏,后来多方考虑之后在便携性和效率性上做了妥协,设定为 10.6 寸。

Surface背后的故事_第3张图片

  微软在设计过程中利用 3D 打印技术迅速将各种概念做成原型并快速迭代,比如 Surface 的单个 USB 接口位置设置就从中获利不少。微软称 Surface 的 USB 接口可以接收定制,颜色也同底盘的其他部分相配,倾角也同其他斜面一致。

  微软还给我们展示了 Surface 拆解之后的情况。为了保证 WiFi 接收情况,微软添加了两个连有 Marvell 2×2:2 WiFi 解决方案的天线,分别置于前置摄像头的两侧。

Surface背后的故事_第4张图片

  Surface RT 的分辨率只有 1366 x 768 ,微软对此的解释是显示质量不能单单以分辨率来看。Surface 的 10.6 寸屏幕像大多数高端手机屏幕一样配有光学贴合 LCD,可以减少光线内反射,从而减少光炫现象,提高透光率。

  就现在看来,Surface 并没有太多让人惊叹不寻常的地方,但是依然是一个不错的产品。Surface 的发布也显示微软这一昔日的软件巨头正在慢慢的开始调转船头,开始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硬件设备制造商。26号正式发布之后我们将给大家带来更全面的 Surface 测评介绍。

  Via AnandTech

你可能感兴趣的:(Surface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