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 tcp/ip 和 UDP/IP
TCP 五层模型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osi模型7层
表达层,会话层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一种可靠的网络数据传输控制协议。定义了主机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他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TCP/IP协议参考模型把所有TCP/IP系列协议归类到四个抽象层中;
每一个抽象层建立在低一层提供的服务上,并且为高一层提供服务
ICMP:控制报文协议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RARP:反向地址转化协议 |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OSI模型多了表达层、会话层
所谓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即建立TCP连接,就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3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
(1)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SYN攻击: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发送SYN-ACK之后,收到Client的ACK之前的TCP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此时Server处于SYN_RCVD状态,当收到ACK后,Server转入ESTABLISHED状态。SYN攻击就是Client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并向Server不断地发送SYN包,Server回复确认包,并等待Client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产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SYN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SYN攻击是一种典型的DDOS攻击,检测SYN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即当Server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IP地址是随机的,则可以断定遭到SYN攻击了,使用如下命令可以让之现行: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三次握手耳熟能详,四次挥手估计就听得比较少了,所谓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即终止TCP连接,就是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
|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单工类似听广播 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时刻,只允许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实际上有点像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 半双工类似对讲机 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全双工类似打电话 |
由于TCP连接时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一原则是当一方完成数据发送任务后,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一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是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了,即不会再收到数据了,但是在这个TCP连接上仍然能够发送数据,直到这一方向也发送了FIN。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则执行被动关闭,上图描述的即是如此。
(1)第一次挥手: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TCP通信原理
首先,对于TCP通信来说,每个TCP Socket的内核中都有一个发送缓冲区和一个接收缓冲区,TCP的全双工的工作模式及TCP的滑动窗口就是依赖于这两个独立的Buffer和该Buffer的填充状态。
接收缓冲区把数据缓存到内核,若应用进程一直没有调用Socket的read方法进行读取,那么该数据会一直被缓存在接收缓冲区内。不管进程是否读取Socket,对端发来的数据都会经过内核接收并缓存到Socket的内核接收缓冲区。
read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内核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复制到应用层用户的Buffer里。
进程调用Socket的send发送数据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讲数据从应用层用户的Buffer里复制到Socket的内核发送缓冲区,然后send就会在上层返回。换句话说,send返回时,数据不一定会被发送到对端。
发送方和接收方都会维护一个数据帧的序列,这个序列被称作窗口。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由接收方确认,目的是控制发送速度,以免接收方的缓存不够大导致溢出,同时控制流量也可以避免网络拥塞。
下面图中的4,5,6号数据帧已经被发送出去,但是未收到关联的ACK,7,8,9帧则是等待发送。可以看出发送端的窗口大小为6,这是由接受端告知的(事实上必须考虑拥塞窗口cwnd,这里暂且考虑cwnd>rwnd)。此时如果发送端收到4号ACK,则窗口的左边缘向右收缩,窗口的右边缘则向右扩展,此时窗口就向前“滑动了”,即数据帧10也可以被发送
明白了Socket读写数据的底层原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阻塞模式”:对于读取Socket数据的过程而言,如果接收缓冲区为空,则调用Socket的read方法的线程会阻塞,直到有数据进入接收缓冲区;而对于写数据到Socket中的线程来说,如果待发送的数据长度大于发送缓冲区空余长度,则会阻塞在write方法上,等待发送缓冲区的报文被发送到网络上,然后继续发送下一段数据,循环上述过程直到数据都被写入到发送缓冲区为止
从前面分析的过程来看,传统的Socket阻塞模式直接导致每个Socket都必须绑定一个线程来操作数据,参与通信的任意一方如果处理数据的速度较慢,会直接拖累到另一方,导致另一方的线程不得不浪费大量的时间在I/O等待上,所以这就是Socket阻塞模式的“缺陷”。但是这种模式在少量的TCP连接通信的情况下,双方都可以快速的传输数据,这个时候的性能是最高的。
multicast(组播)
单播:点对点
广播:一对多
组播:一对多 向一组client发送数据
单播:点对点 普通的socket
public class Socket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null;
try {
serverSocket=new ServerSocket(8888);//启动一个服务
while(true) {
Socket socket=serverSocket.accept();//等待接收
new Thread(()-> {
try {
//读取数据
BufferedReader reader=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ocket.getInputStream()));
//发送数据
PrintWriter writer=new PrintWriter(new OutputStreamWriter(socket.getOutputStream()));
while(true) {
String readLine= reader.readLine();
if(readLine==null) {
break;
}
System.out.println("服务端收到的消息:"+readLine);
writer.println("回复:滚");
writer.flush();
}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start();
}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public class Socket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Socket socket=new Socket("localhost", 8888);
PrintWriter write=new PrintWriter(socket.getOutputStream(),true);
BufferedReader reader=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ocket.getInputStream()));
write.println("呵呵");
while (true) {
String serverData= reader.readLine();
if(serverData==null) {
break;
}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收到消息:"+serverData);
}
write.close();
socket.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e.printStackTrace();
}
}
}
组播:一对多 向一组client发送数据,可以有多个client
public class Multicast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地址段:224.0.0.0---239.255.255.255
InetAddress group=InetAddress.getByName("224.5.6.7");
MulticastSocket socket=new MulticastSocket();
for(int i=0;i<10;i++) {
String data="Hello 呵呵";
byte[] bytes=data.getBytes();
socket.send(new DatagramPacket(bytes,bytes.length,group,8888));
TimeUnit.SECONDS.sleep(2);
}
} catch (UnknownHost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
public class Multicast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InetAddress address=InetAddress.getByName("224.5.6.7");
MulticastSocket socket=new MulticastSocket(8888);
socket.joinGroup(address);
byte[] buf=new byte[256];
while(true) {
DatagramPacket msgPacket=new DatagramPacket(buf,buf.length);
socket.receive(msgPacket);
String msg=new String(msgPacket.getData());
System.out.println("接收到的msg:"+msg);
}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