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6.3.1.设M是一个非空的有限集合,M的一个一对一变换称为一个置换。
设M的元素为a 1 ,a 2 ,⋯,a n ,则M的置换σ可以简记为σ=(a 1 b 1 a 2 b 2 ⋯⋯ a n b n ),b i =σ(a i ),i=1,2,⋯,n
因为置换按定义是一对一的,所以b 1 ,b 2 ,⋯,b n 是a 1 ,a 2 ,⋯,a n 的一个排列,由此可见,M的每个置换对应a 1 ,a 2 ,⋯,a n 的一个排列,不同的置换对应不同的排列,此外,a 1 ,a 2 ,⋯,a n 的任意排列也确定M的一个置换,所以,M的置换共有n!个,其中m是M的元数,M上的置换也称为n元置换。以下用S n 表示这n!个置换做成的集合。
若σ=(a 1 a 1 a 2 a 2 ⋯⋯ a n a n ),则称σ为n元恒等置换.
例6.3.1.设M={1,2,3},则有3!=6个三元置换,
σ 1 =(11 22 33 )为3元恒等置换,
σ 2 =(11 23 32 ),σ 3 =(13 22 31 ),
σ 4 =(12 21 33 ),σ 5 =(12 23 31 ),
σ 6 =(13 21 32 )。
故,S 3 ={σ 1 ,σ 2 ,σ 3 ,σ 4 ,σ 5 ,σ 6 }。
对M中任意元素a及M的任意两个置换σ,τ,规定:στ(a)=σ(τ(a))。
例6.3.2.设σ=(12 21 33 44 ),τ=(13 24 31 42 ),
则στ=(13 24 32 41 )。
置换乘法有下述一些性质:
(1)满足结合律:(στ)ρ=σ(τρ),σ,τ,ρ∈S n .
(2)n元恒等置换是S n 中的单位元素,设σ 0 ,有:σ 0 τ=τσ 0 =τ,τ∈S n 。
(3)每个n元置换在S n 中有逆元素(a 1 b 1 a 2 b 2 ⋯⋯ a n b n ) −1 =(b 1 a 1 b 2 a 2 ⋯⋯ b n a n )
定理6.3.1.n元置换的全体做成的集合S n 对置换的乘法做成一个群,称为n次对称群。
注意,由于一般情况下置换相乘不满足交换律,比如,例6.3.2中,τσ=(14 23 31 42 )≠στ,因此,当n≥3时,S n 不是交换群。
定义6.3.2.设σ是M的置换,若可取到M的元素a 1 ,⋯,a r 使σ(a 1 )=a 2 ,σ(a 2 )=a 3 ,⋯,σ(a r−1 )=a r ,σ(a r )=a 1 ,而σ不变M的其余的元素,则σ称为一个轮换,记为(a 1 ,a 2 ,⋯,a n )当然,也可以把a 1 ,⋯,a r 中任意的元素a i 排在头一位而改成(a i ,a i+1 ,⋯,a r ,a 1 ,⋯,a i−1 )
例6.3.3.σ=(13 22 34 41 55 66 )
=(1 3 4 )=(3 4 1 )=(4 1 3 )
定义6.3.3.M的两个轮换σ=(a 1 ⋯a r )和τ=(b 1 ⋯b s )说是不相杂或不相交,如果a 1 ,⋯,a r 和b 1 ,⋯,b s 都不相同。
结论:若σ和τ是两个不相杂的轮换,则其乘法适合交换律:στ=τσ
证明:设σ=(a 1 ⋯a r ),τ=(b 1 ⋯b s ),σ和τ不相杂。命x为M的任意元素,(1)若x在a 1 ,⋯,a r 之内,比方x=a i ,则στ(x)=στ(a i )=σ(a i )=a i+1 ,τσ(x)=τσ(a i )=τ(a i+1 )=a i+1 。i=r时,a i+1 应改为a 1 。总之,στ(x)=τσ(x)。(2)同样可以说明,若x在b 1 ,⋯,b s 之内,也有στ(x)=τσ(x)。(3)设x不在a 1 ,⋯,a r ,b 1 ,⋯,b s 之内。于是,στ(x)=σ(x)=x,τσ(x)=τ(x)=x。因此,在所有情况下,στ(x)=τσ(x),故στ=τσ。
定理6.3.2.任意置换σ恰有一法写成不相杂的轮换乘积。
证明:先证σ可以写成不相杂的轮换的乘积,取任意a 1 ∈M。(1)若σ(a 1 )=a 1 ,则a 1 自己就做成一个轮换。(2)设σ(a 1 )=a 2 ,σ(a 2 )=a 3 ,⋯。这样下去,由于M有限,故到某一个元素a r ,其σ(a r )必然不能再是新的元素,即这σ(a r )必在a 1 ,⋯,a r 之内。由于σ是一对一的,我们已有σ(a i )=a i+1 ,i=1,2,⋯,r−1,所以σ(a r )只能是a 1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轮换(a 1 ⋯a r )。若M已经没有另外的元素,则σ就等于这个轮换,否则,设b 1 不在a 1 ,⋯,a r 之内,则同样做法又可得到一个轮换(b 1 ⋯b s )。因为a 1 ,⋯,a r 各自有变换到它的元素,所以b 1 ,⋯,b s 中不会有a 1 ,⋯,a r 出现,即这两个轮换不相杂。若M的元素已尽,则σ就等于这两个轮换的乘积,否则如上又可得到一个轮换。如此类推,由于M有限,最后必得σ=(a 1 ⋯a r )(b 1 ⋯b s )⋯(c 1 ⋯c t )(1)即σ表成了不相杂的轮换乘积。
证表法唯一,设σ又可表示为不相杂的轮换的乘积如下:σ=(a ′ 1 ⋯a ′ r )(b ′ 1 ⋯b ′ s )⋯(c ′ 1 ⋯c ′ t )(2)试看(1)式中的任意轮换,例如(a 1 ⋯a r )。a 1 必出现在(2)式中的某个轮换之内,例如(a ′ 1 ⋯a ′ r )。由于一个轮换中任意元素都可排在头一位,不妨假定a 1 =a ′ 1 。于是,a 2 =σ(a 1 )=σ(a ′ 1 )=a ′ 2 ,a 3 =σ(a 2 )=σ(a ′ 2 )=a ′ 3 ,⋯,如此类推,可见(a 1 ⋯a r )必和(a ′ 1 ⋯a ′ r )完全相同,这就是说,(1)的任意轮换必出现在(2)中,同样(2)中的任意轮换必出现在(1)中,因此,(1)和(2)一样,最多排列方法不同,但不相杂的轮换相乘适合交换律,所以排列的次序本来是可以任意颠倒的。
例6.3.4.设M的元数为4,于是M的24个置换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1 2 ),(1 3 ),(1 4 ),(2 3 ),(2 4 ),(3 4 );(1 2 3 ),(1 3 2 ),(1 2 4 ),(1 4 2 ),(1 3 4 ),(1 4 3 ),(2 3 4 ),(2 4 3 );(1 2 3 4 ),(1 2 4 3 ),(1 3 2 4 ),(1 3 4 2 ),(1 4 2 3 ),(1 4 3 2 );(1 2 )(3 4 ),(1 3 )(2 4 ),(1 4 )(2 3 ).
设(a 1 a 2 ⋯a r )为一轮换,称r为该轮换的长度,一轮换的长度也就是其中所含的元素个数。特别,长度为2的轮换称为对换。任意轮换都可以写成对换的乘积。例如下列公式:(a 1 a 2 ⋯a r )=(a 1 a r )(a 1 a r−1 )⋯(a 1 a 3 )(a 1 a 2 )(3)于是由定理6.3.2即可推知下列推论。
推论1:对任意置换,有一法(但未必只有一法)可将其写成一些对换的乘积。
推理1中乘积中出现的诸对换已非不相杂,例如上式中的诸对换一律杂以a 1 .而且表法也不唯一。比如,(1 2 )=(1 2 )(1 3 )(1 3 )=(2 3 )(1 3 )(2 3 )。
置换表成一组轮换的乘积后,就可以在平面上用一组顺向圈来表示,这样,就得到一个平面上的有向图形,它直观地描绘出元素之间的变换关系,例如,例6.3.4中的置换(1 2 )(3 4 )由图形在该表示法中,从a向b引一箭头,就表示在该置换下,a变到b。
总之,一个n元置换σ有一个图形表达式:G σ =α 1 z 1 +α 2 z 2 +⋯+α r z r ,其中α 1 +2α 2 +⋯+rα r =n称为该置换的图型;反之,给一个图型,即如上的图形表达式,就相应有一个n元置换σ。因为n元置换最多只能出现1个最长的圈z n ,也最多只能出现n个最短的圈z 1 ,所以对于上列的图形表达式G σ ,总可写成G σ =∑ i=1 n α i z i =α 1 z 1 +α 2 z 2 +⋯+α n z n ,0≤α 1 ≤n;α n =0或1;全部α都是非负整数。
设σ表为k个不相杂的轮换的乘积,这些轮换的长度分别为r 1 ,r 2 ,⋯,r k .视∑ j=1 k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