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本章讲述了东坡先生1036-1061年间所发生的事,在此期间,苏东坡的生活还是安逸的。
第一章名叫文忠公,总述东坡先生,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他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绝美成就,他不仅是四大书法家之一,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是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坚定不移,因为在当时,他反对主流思想:王安石变法。导致他多次被贬,最远去到海南岛。死后,皇帝追苏东坡谥号为文忠公,以此作为纪念。第二章讲述苏东坡的故乡,眉山。第三章讲苏东坡的家庭,父亲苏洵对于苏东坡的教育,这为苏东坡高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四章,苏式父子三人全部高中,适当时候,即可做官步入仕途,但因苏东坡母亲的病逝,三人返回四川,为母亲奔丧两年。随后,兄弟两人带着自己的妻子,与父亲在此登上前往京城的船。第五章,写三人到达朝廷后,各自为官,都获得了不错的官职。
林语堂先生,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书名《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在开篇第一章里,林先生这样写道:“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但是了解苏东坡传这本书大概内容时,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还有一生中的坎坷,修炼了他的乐观畅达。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东坡传》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他少年青年时的经历跟晚年相比好像并没有什么,但共同特点是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苏东坡是一位大诗人、大文豪,可却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像《水调歌头》、《赤壁赋》、《题西林壁》应该没什么人不知道吧!他的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奇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就更难以捉摸。
苏轼很幸运,也很不幸。他生于宋仁宗景佑之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出生和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是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苏轼在青年时期参加科举时,一举考中近进士,入朝为官,为国为民,深受老百姓喜爱。
王安石也是宋代的一位大诗人,然而,在官场,他们两人却是政见不同的死对头。王安石热衷于新政,希望并坚信自己的新政能让宋国发展起来,王安石为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将所有不支持他的人全予罢黜。苏轼并不支持王安石的新政,因为王安石的新政非但没有给宋国带来繁荣和富强,还给老百姓们带来许多严重的灾害,苏轼为他们呼救,替他们反抗,可却没人理会。
在苏东坡为政,甚至被贬期间,他都一心为民,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出许多贡献,如:他在广州、杭州(苏东坡担任太守的地方)行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这些做法都与我们现代有所相似,这也恰恰表现了苏东坡优秀是政治才能,和先进、科学的政治思想。苏东坡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百姓没钱吃饭、还债时,他总会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钱拿出来,分给百姓。他也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晚年就放岭南,后虽遇大赦,但病卒于常州。直到南宋孝宗朝才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名誉,并赠太师,谥号文忠。